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含有理想变压器的交流电路中,原、副线圈分别与其他元件组成2个回路,当负载发生变化时,由I2=U/R,和P2=U2/R可知,副线圈的电流和输出功率直接受到影响,而根据理想变压器的功率关系和电流关系可知,原线圈中的电流和输入功率也将受到影响.那么负载电阻R相对交流电源有多大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原题加在理想变压器上的交流电压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与副线圈相连的负载电阻阻值为R,如图1所示,求:(1)原线圈中的电流I1为多大时,负载上获得的功率最大?最大功率为多少?(2)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时,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多大?这是一个典型的变压器问题,对于理想变压器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所以要算负载获得的功率,实际上是要计算变压器的输出功率P1,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里面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出现了一些问题。误解假设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n1∶n2,则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U1=E-I1r。由UU21=nn21得…  相似文献   

3.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理想变压器空载时原线圈电流为零吗》一文(下称"原文")中,作者根据理想变压器的等效阻抗关系得出了"变压器副线圈断开时,原线圈中电流(即空载电流)为零"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应做进一步的探讨.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当副线圈断开时,副线圈中无电流,从而对原线圈无感应,原线圈相当一自感线圈,显然原线圈中电流不可能为零.同时我们还实测了一部手机充电器上的小型变压器,充电器上标示额  相似文献   

4.
[问题]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理想变压器接在电压恒定的交流电路中,如图1所示.已知两变压器负载电阻的阻值之比为R甲:R乙=2:1,设甲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甲,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甲';乙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乙,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乙'.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5.
[问题]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理想变压器接在电压恒定的交流电路中,如图1所示.已知两变压器负载电阻的阻值之比为R甲:R乙=2:1,设甲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甲,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甲;乙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乙,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1′乙.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6.
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的一种用来改变电压的重要设备,变压器是交变电流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学阶段仅限于研究理想变压器的问题,涉及理想变压器的主要知识有:①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关系:U1U2=n1n2 ②原副线圈中的电流关系:I1I2=n2n1 ③输入、输出功率关系:P1 =P2(即P入=P出).  相似文献   

7.
互感能使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以及两端的电压成比例地发生变化,那么变压器能否变换电路中的电阻呢? 引例 图1中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1:n2,两线圈直流电阻均可忽略.若副线圈负载电阻为R,那么变压器工作时,a,b两点间的等效电阻为多少? 分析 a,b间的等效电阻理解为该两点间的电压U1与流经两点的电流I1之比,即  相似文献   

8.
在多份试卷中看到此条题目,题目如下: 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 √2sin100πt (V)的交流电,电阻R1 =R2 =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 V. (B)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值应大于50√2V. (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00 W. (D)通过副线圈的电流为3A. 对于此题,不同的试卷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分歧主要在(D)选顶"求通过副线圈的电流",此电流指的是电流的有效值.笔者上网查了一下,有的给出了具体解答,有的没有.笔者和多位同事进行了讨论,综合网上的查阅,共有下面几种解法:  相似文献   

9.
如图,理想变压器有两个接有电阻的独立副线圈甲、乙,其匝数分别为n1和n2。现测得线圈甲上的电流与电压分别为I1和U1,线圈乙上的电流为I2,则线圈乙上的电压U2=——,原线圈上的输入功率P=  相似文献   

10.
[问题] 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理想变压器接在电压恒定的交流电路中,如图1所示.已知两变压器负载电阻的阻值之比为R甲:R乙=2:1,设甲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甲,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甲;乙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乙,副线圈上通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提出 原题.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2sin100πt (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 V. (B)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值应大于50,√2V. (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00 W. (D)通过副线圈的电流为3A. 本题是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1次调研测试卷中的第8题,原题所给的参考答案是(A)、(B)、(D).我校在做该试卷的时候,发现对于答案(A)、(B)学生没有疑问,但对答案(D)学生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好像都有道理,争论激烈.现列举几种解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的一种用来改变电压的重要设备,变压器是交变电流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学阶段仅限于研究理想变压器的问题,涉及理想变压器的主要知识有:①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关系:U1/U2=n1/n2 ②原副线圈中的电流关系:I1/I2=n2/n1 ③输入、输出功率关系:P1=P2(即P入=P出).  相似文献   

13.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必修)第126页第1题(同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物理第二册第134页第1题)的题目是:变压器为什么不能改变直流的电压? 教参解答;直流电压加在变压器的原线圈上时,通过原线圈的电流是直流电流,电流大小、方向不变,所以产生的磁场通过副线圈的磁能量不变。因此,在副线圈中不会产感应电动势,副线圈两端没有电压,所以变压器不能改变直流电的电压。  相似文献   

14.
例1图1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1:4,原线圈两端接到平行光滑金属导轨上,副线圈与电阻R串联成  相似文献   

15.
变压器是一种用来改变交流电的电压和电流的电气装备。在中学只研究单相理想变压器,它应符合如下三个条件:(1)原、副线圈的电阻极小(r_1=r_2≈0),变压器内部能量损耗(铜耗、铁耗)忽略不计,即认为它的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相等。(2)原、副线圈中交变电流所产生的磁通量都通过了铁心,没有从线圈匝间漏掉,即认为通过原、副线圈的交变磁通量相同。(3)当副线圈开路时,原线圈因自感系数L很大,故它  相似文献   

16.
张广 《物理教师》2005,26(5):59-60
对于理想变压器的原理 ,笔者谈点粗浅的认识 .1 理想变压器的特征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理想变压器具有以下 3个特征 .(1 )无漏磁 .即交变电流通过原线圈时 ,产生的磁通量将沿闭合铁芯全部通过副线圈 ,没有一条磁感线不通过副线圈 .(2 )无铜损 .即构成原副线圈的铜  相似文献   

17.
变压器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学生学习以后 ,都知道变压器有变压、变流的作用 ,其实变压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变电阻的作用。如图 1所示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n1∶n2 ,若副线圈负载电阻为 R,那么变压器工作时 ,a、b两点的等效电阻为多少 ?分析 a、b间等效电阻可理解为该两点的电压 U1与流经两点的电流 I1之比 ,即Rab=U1I1,由变压器变压、变流规律可得U1=n1n2 U2 ,I1=n2n1I2 ,且 I2 =U2R,则 Rab=U1I1=n1n2 U2n2n1I2=( n1n2) 2· U2I2=( n1n2) 2 R.图 1图 2上式表明 ,从变压器输入端看去 ,实际电路图 1中 a、b两点…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必修)》附录三课外习题第五章第13题是:“理想变压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如果副线圈处于开路状态,则原线圈的输入功率等于____;如果副线圈上的负载电阻减小,则原线圈从电源获取的功率将____(增加、不变、减少)。”该习题参考答案是:零,增加。原线圈从电源获取的功率将增加,这个问题可进一步讨论。原线圈消耗功率P_原随负载电阻R变化情况,可转为分析副线圈消耗功率P_副随负载电阻R的变化(理想变压器有P_原=P_副)。在图1所示电路中,设交流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力(?)和r。从变压器副线圈的输出端向左边看回来,得到一个与图1实际电路等效的电  相似文献   

19.
《变压器》这节内容是交变电流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变压器的主要构造是 :一个闭合铁心上套两个线圈。接电源的线圈叫原线圈 ,接负载的线圈叫副线圈。如图一所示。  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它的作用是改变交流的电压。  在中学阶段 ,为了使问题得到简化 ,只对理想变压器进行研究。理想变压器是指 :磁通全部集中在铁心中 (即没有漏磁 ) ,变压器本身不损耗能量。  对理想变压器 ,基本关系有 :   1 功率关系 :P入 =P出   2 电压关系 :U1 U2=n1 n2   3 电流关系 :当只有一个副线圈时 ,由P入 =P出 及P =UI,…  相似文献   

20.
原题。单选(4):图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_1:n_2=4:1,原线圈两端连接光滑导轨,副线圈与电阻R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当直导线AB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匀速地向右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安培表A_1的读数是12毫安,那么安培表A_2的读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