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视野     
《视听界》1991,(4)
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中国记者》今年第4期报道了胡乔木同志在1990年12月关于短新闻的一次谈话。乔木说,新闻一定要短,这样可以多登一些。读者希望多知道一些消息,多知道一些消息比单纯说道理好,如果每条新闻拉得  相似文献   

2.
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对读者来说是民主,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事实;对作者来说也是民主,大家来写新闻,不叫少数人垄断。尊重读者也是民主。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时间紧张了,看报、听广播的时间也不多,却又需要知道更多的新闻;经济的日益活跃,也使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因此,就要求我们编辑、记者编写的新闻短些。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曾提倡新闻应该写得“短些,再短些”。他认为写短文章“对读者、作者都大有好处,都是  相似文献   

4.
消息为什么要短?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众所周知,大多数读者工作十分紧张,每天能抽出来读报的时间很少,但他们又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因此大多数读者要求消息短,简明扼要。另外,消息短了,可以多登一些别的文章,多传递一些信息。 短消息是读者的期盼,是时代的呼唤。消息只有写得短,才能写得快,只有快,才能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也只有短下来,才能使报纸版面活起来,令读者赏心悦目。 短消息有如此多的优势,为什么消息短不下来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观念问题。在过去,“重要消息…  相似文献   

5.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刚开始学习新闻知识,看了两本业务书,也听了通讯干事的讲课,但是提笔写时很为难,不知道先学写哪种文体最实用些,入门快一些。 新疆 于会君 于会君同志: 从多数通讯员的成长经历看,先学习掌握三种文体效果要好一些。 先学写消息。消息这种体裁较简便、快捷,是报纸的常用文体,且刊用量较大。另外,较之通讯、评论、报告文学,消息相对容易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可先从写短新闻、简讯入手,采用一事一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完全可以短些、短些、再短些.这既是读者的要求,也是记者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短,不意味着枯燥和干瘪.新闻本身应该是色彩斑斓、万紫千红的,用恰当而又精美的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是记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报纸、电视和广播经常有这样一些新闻:你想知道的,一带而过;你不想知道的,没完没了。比如,报道会议,出席人员名单一大串,空话会话一大篇,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广大群众有什么利害关系,不甚了了;报道事件,不讲来龙去脉,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看这类新闻,叫人干着急。自然这个“想知道和不想知道”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以个别人为依据,而应以广大读者为尺度。这种不看读者需要,不懂读者心理,不对读者胃D的毛病,在我们函授学员的新闻写作中也有表现。现举三例:起码要让外行人看懂学员黄跃忠写了一条无标题短新闻。全文如下:市…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以说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强调的话题。然而,时至今日,新闻要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么是短不下来,要么是一短就无味。虽然新中国诞生五十多年来,也出了不少的短而好的新闻作品,但从近几来的情况看,倒是短而不好的新闻作品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0.
报纸一版头题,是要闻版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也是党报思想性、指导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头题的选编上很容易求大、求全、求长。造成会议报道多、经验消息多,成就报道多,而读者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鲜、活新闻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昌报作了些尝试,形象地说法是让“蚂蚱炮”打头阵。事件不大可以炸响许昌报在1987年创刊之初,就提出要努力形成短、小、新、快、活、强的报纸风格。将一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以后,各地协商对话活动陆续展开,报道也多起来了。读者爱看这类新闻。扫兴的是,有些对话新闻却不见对话,只见一方大讲一通,空话大话均有,而另一方说了些什么,在报道中完全见不着。顾名思义,对话是双方交谈,只是一方大讲,而另一方不发一言,焉能称之为对话!这类新闻名为对话,实为训话,是名不副实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夜编部的责任编辑,我经常要对稿件作一些删节,力求在报纸出版前把新闻“包装”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夜班编辑对新闻稿件删节得最多的,莫过于“外加”的议论。 对新闻“外加”的议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加例子;二是穿靴戴帽;三是作者直接站出来讲空话、套话。 有篇反映一位机关驾驶员真心诚意为离退休老干  相似文献   

13.
人们读报听广播常常因新闻评论缺乏亲近感而表示遗憾.一般说来,目前新闻性小言论的亲切感比之其他大中型的评论要强一些。这也可以说正是它的优势。因为小言论的多数作者是各方面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本来就是读者中的一员。让群众自己评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自然会少些“官腔”,少些空话套话,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由此想到,提倡新闻评论多些亲近感,让小言论先带个头似乎是不容迟疑的。不过,理应如此的事,也未必已经如此。就小言论本身而言,当前也还存在一些同读者不够亲近的状况,特别是劝导型或批评型的小言论,有待引起重视并努力予以改正。  相似文献   

14.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15.
在有限的文字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是受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传播信息,为社会、为读者提供大量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阅读、收听收看新闻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新闻信息含量越大,越能吸引读者。反之,读者自然不愿看。《新民晚报》社长兼总编辑赵超构自1956年夏主持该报工作以来,实行“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的办报方针,使报纸有很大改进,销量大增,在新闻界中颇有影响。我理解,这个“广些广些再广些”就是指新闻信息含量而言的,对今天…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兹将这一条消息引述如下: 美国目前有一张颇为流行的“快餐式”报纸,这张报纸的特点是消息报道简明扼要,三言两语道出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最长的消息不超过300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题。这种报纸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这条消息给了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人们:新闻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向“短些,短些,再短  相似文献   

17.
“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这是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向新闻界同行发出的呼吁。近两年我国新闻事业有长足进步,但还存在着一种倾向。“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减少,新闻质量降低,势必影响宣传效果,脱离群众,不可能造就出好的新闻队伍,也难以完成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应承担的任务。”新闻要短,这是由新闻规律所决定的。早在四十年代,中宣部、新华总社就发过指示,要求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建国后,新闻界也多次提倡写短新闻。可是,新闻总是短不下来,似乎成了困扰新闻界、阻碍新闻改革的痼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三大以后,各地协商对话活动陆续展开,报道也多起来了。读者爱看这类新闻。扫兴的是,有些对话新闻却不见对话,只见一方大讲一通,空话大话均有,而另一方说了些什么,在报道中完全见不着。顾名思义,对话是双方交谈,只是一方大讲,而另一方不发一言,焉能称之为对话!这类新闻名为对话,实为训话,是名不副实的。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接近性不仅是新闻价值的一大要素,而且是研究新闻规律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越来越多地引起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物学、研究者的关注。对地方报纸来说,接近性则更加突出和重要,可以说,它既是地方报纸的优势,也是办好地方报纸的关键所在。一、什么是接近性新闻学上的接近性,既包括地域上的接近,也包括心理上、文化上和风俗习惯上的接近。这种接近性也可以说是需求上的接近性。当地读者最想知道的,即是接近性最强的;不大想知道,接近性就  相似文献   

20.
接近性不仅是新闻价值的一大要素,而且是研究新闻规律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越来越多地引起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对地方报纸来说,接近性则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可以说,它既是地方报纸的优势,也是办好地方报纸的关键之所在。 一、什么是接近性 新闻学上的接近性,既包括地域上的接近,也包括心理上、文化上和风俗习惯上的接近。这种接近性可以说是需求上的接近性。当地读者最想知道的,即是接近性最强的;不大想知道的,接近性就差些;不想知道或已经知道的,就很少有接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