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点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归入表达运用这一考试内容中.能力层级为D级。2007年《考试大纲》对于常见的修辞方法规定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考查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考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  相似文献   

2.
[考点解说]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它研究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使语言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这里所谈的修辞是以重新修订的《考试说明》所规定的8种常见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所谓“理解”,就是从道理上了解.所谓“运用”,就是灵活变通地使用.从近年的检测来看,就修辞这一点大致从五个能力层次进行了考查:一是识记,考对修辞方法的辨识;二是理解,考语境中修辞的含义;三是分析综  相似文献   

3.
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 ,对作文发展等级中的要求就有一条是“有文采”。这里的“文采” ,指的是文艺方面的才华。在高考作文评分中 ,“文采”已成为评判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语言是比较稳定的因素 ,它最能显示出考生实际的写作水平。文章是否有文采 ,是高考阅卷人比较容易把握和评判的 ,是显而易见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必须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把“有文采”作为训练的重点。一般说来 ,要做到“有文采”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修辞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文的修辞     
修辞 ,是写作者、说话者依据题旨情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 ,以获得最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一谈到修辞 ,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修辞方法”(也叫“修辞格” ,简称“辞格”)。 2 0 0 3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说明中 ,便列举了比喻、比拟、借代等常见的 8种修辞方法。为了了解考场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情况 ,我最近集中地阅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选登的高考优秀作文和几本高考、中考作文精品选中的作文 ,发现一两百篇文章中绝大多数篇章都使用了这样或那样的修辞方式。请先看下面的例句 :①理想与成功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兄弟。 (《理想…  相似文献   

5.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6.
语言运用题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常常是考生产生分差的关键之一。《考试大纲》里语言运用题有四个考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见修辞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常考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考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准确判断修辞的类型;二是正确理解修辞的作用;三是能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2006年的修辞考查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特点。现将有关命题方式透析如下:一、在语言综合运用题型中,考查运用修辞的能力[命题剖析]与这类题型结合起来考…  相似文献   

8.
[考点概说] 《考试说明》中对修辞方法的考试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D级。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不注重时其概念的考查,而着眼于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运用的能力。因而考查  相似文献   

9.
修辞学文摘     
《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发表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传播学系博士生导师刘畅教授的《语言修辞与思想修辞》。该文认为:语言修辞外,还有一种“修辞”尚待研究,这就是“思想修辞”。如果说,“语言修辞”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语言运用的最佳效果;那么,“思想修辞”就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思想传达的最佳效果。二者的共性在于,  相似文献   

10.
刘京平 《新高考》2011,(4):21-22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能力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级。表述包括两条关键信息:一是用"常见"二字,圈定考试范围,考纲规定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二是"正确运用",明确了考试形式,表明高考对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2010年全国有14套试题,考查的最新动向是:全部将修辞方法寓于语言运用与表达、现代文阅读和诗词鉴赏题中考查。主要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能否正确理解并运用修辞方法,能否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所表  相似文献   

11.
一、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文课《考试大纲》中对修辞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谓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8种。怎样才算“善于”?就是要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是在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是指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是新颖而不落窠臼。适当运用设问、反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做到善用修辞出文采。比如在一篇题为《我的财富》作文中,小作者用排比句写出了读书的妙境:余秋雨先生牵着我的手带我踏着阳关雪寻觅那敦煌旧事;三毛领我一路闯过西班牙、德…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法是语言运用的法则。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法常识作了削减,并明确提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在此新形势下,如何根据语言的自身规律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就成了一个新课题。我以为其关键在于加强指导语言学用的科学性,为此。提出以下三条意见: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语言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否恰当运用比喻,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故而,教育家们非常重视比喻在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断论:“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考之事实,这个论断并不过份。无论是早期语文教育专家孔子、孟子,抑或是现  相似文献   

14.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知识点,《考试说明》对此明确规定了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笔者通过对2006年17套高考语文试题中这一知识点的综合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种考查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国家高考大纲在考试内容表达应用栏明确考试形式有“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  相似文献   

16.
冯渊 《语文学习》2010,(5):68-69
国家考试中心《考试说明》对语言运用题中修辞的考测有明确的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中,要求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也会涉及修辞。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最常见的就是修辞手法,小学时期,学生要想学好语言,首先就得把修辞学好,语言离不开修辞,修辞也离不开语言,小学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修辞资源运用得比较多。在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安排学习的修辞资源,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渐进步,由低到高,由少到多,这样才能跟上小学生学习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地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列入考试内容。作为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辞格,比喻历来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统观近年来的高考试卷,比喻类试题题型不拘一格,能力要求逐步提高,难度也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为此,必须重视对比喻辞格的学习.了解近年来相关高考题的题型及难度,从而提高修辞素养及解答相关试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董文颖 《新高考》2005,(1):9-10
2004年语文科《考试大纲》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等级为D级。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但由于高考试题对此考点的考查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将其融于其他考点,这样就给考生造成一种误解——高考试题不重视对修辞的考查。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命题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大趋势,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运用和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这一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辞海》增补本中是这样解释的: 〔语境〕即“语言环境”。①说话的现实情境,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听读对象,作者心境,语句的上下文等项因素。为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②专指一个语言成素出现的“上下文”。(着重号是本文作者加的) 本文中的“语境”用的是第一种涵义。在正式阐述制约语言运用的基本因素之前,有必要澄清关于“修辞”的概念。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修辞”知识和“修辞格”实际上成了同义语。这些知识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只注意概念的本身,而不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观察、分析,这些知识就是静态的、僵化的,修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