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7日,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英国首席牙科医生主任及美国弗如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威克斯兰在北京纷纷提供相关报道证明:使用高露洁全效牙膏是安全的。威克斯兰宣布,他的实验室研究根本没有涉及到牙膏,或提出任何对高露洁全效牙膏使用安全性的担心。沸沸扬扬的“高露洁事件”落下帷幕,整个事件被证明不过是媒体记以讹传讹而导致的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相似文献   

2.
“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澜。高露洁公司一定不相信他们的牙膏有问题,一定认为这是个别媒体在炒作负面新闻。要么就是有人故意把矛头指向他们。不少读者在疑虑:高露洁牙膏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要不要选择其他品牌的牙膏?其他品牌的牙膏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伟 《今传媒》2005,(7):105-107
在国内,提起高露洁牙膏,几乎童叟皆知。从1999年起至今,高露洁品牌牙膏号称连续6年位居中国口腔护理市场的第一品牌。据报道,高露洁曾在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做到30亿元人民币,生产牙膏产品有7亿支。  相似文献   

4.
一向在中国市场上颇为畅销的牙膏品牌“高露洁”突然在2005年4月17日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一篇名为《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的编辑稿在《北京晚报》刊登。直到4月27日,高露洁公司高调举行新闻发布会,为时10天的新闻大战才基本告一段落。期间,参与跟进这场所谓“公共危机”报道的媒体遍及全国各个层次与区域,仅仅4月27日新闻发布会的到场媒体就多达150家。业内人士就媒体在高露洁牙膏事件中的报道是否过于敏感、公众在面对媒体的密集报道时有没有冷静理性面对展开了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5.
媒体要对真相负责--关于假新闻恶意炒作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又—假新闻出笼了。4月15日,这条假新闻由国外传来,国内一些媒体以高度的“新闻敏感”相继予以报道,有的媒体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间“高露洁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事件真相变得越来越混淆,结论也越来越可怕。致使一些商场、超市纷纷从柜台、货架上将这种“毒牙膏”撤了下来一些曾用这种牙膏洁齿的百姓们更是慌恐不安。  相似文献   

6.
李忠 《网络传播》2005,(6):30-31
高露洁牙膏在中国,或许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重大的危机——因为一条虚假报道在消费者当中引起恐慌,致使该产品销量一度跌至谷底。  相似文献   

7.
笔者无从考证哪家国内媒体是“高露洁事件”的始作俑者。但可以肯定的是,某几种高露洁牙膏所含的三氯生成分将致癌的消息在国内一见报,相关报道顿时席卷全国,网上的传播速度更快。出于习惯,在网络披露重大信息时,受众会转向传统媒体求证。遗憾的是,向以权威著称的传统媒体此时并不能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于是,在“洗手液也可能致癌”、“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质检部门尚无相关标准”等延伸报道中,百姓人心惶惶,超市纷纷撤货。直至4月20日人民日报刊  相似文献   

8.
敏感有余 质疑不足——从“高露洁风波”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露洁事件”已落下帷幕,事实最终在媒体的报道中得以澄清。但我们仍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面前,媒体把关人的质疑精神和敬业精神哪儿去了?国内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7日——4月18日,新闻误报阶段。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高露洁牙膏被疑致癌”这一失实消息,立即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关注。新浪网18日当天的网上调查显示,91.3%的网民表示将不会考虑再买高露洁牙膏。第二阶段:4月19日——4月20日,新闻追踪阶段。媒体的关  相似文献   

9.
最近,苏丹红事件余波未了,“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的消息又闹得沸沸扬扬。但是经过记者多方查证发现,国内媒体关于致癌牙膏的消息来源于英国《旗帜晚报》(eveningstandard),而这家报纸不过是英国的一家三流小报,它发出的报道也是对美国学者研究结果的断章取义和夸大其辞。为什么在国外几乎没有产生影响的报道能在我们的媒体中引起轩然大波呢?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发生的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人人自危的心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心态。牙膏致癌关乎百姓健康,当然是重大新闻,但正因为重大,才有必要核实再核实。而…  相似文献   

10.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已成为过去,这一事件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是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在此之前,由于我们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尽如人意,劣质奶粉和苏丹红“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是麦当劳在英国“涉红”、肯德基在中国被查证使用了苏丹红,使公众的食品安全感变得异常脆弱。在这种情况下,高露洁牙膏尽管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和认知率都很高,但和致癌传闻相比,它的信誉度就变得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关公共饮食安全问题.由于和百姓生活利益攸关,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体重视。从最近的饮水机有毒、特富龙事件报道。到之前的苏丹红致癌、高露洁牙膏致癌、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甲醛啤酒、哈根达斯深圳事件、名牌乳业“早产奶”……众多媒体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但也不时出现一不小心就掉进漩涡甚至陷阱中的现象,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与不信任,影响了媒体的声誉。  相似文献   

12.
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轰动一时的“高露洁事件”刚落下帷幕,发生在泗县大庄镇的“疫苗事件”又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眼球。也许,在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切实感受之后.新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公共卫生事件事关公众生命健康,社会大众对相关的新闻报道就有一种本能的知情欲望,对于媒体来说,这不啻是吸引受众的绝佳时机。但是,新闻媒体在“高露洁事件”中的表现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空穴来风的新闻报道所具有的风险性并不比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来得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媒体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若干起新闻报道失实事件,从北京《法制晚报》刊发《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到2006年7月19日《信息时报》刊发的《西瓜注红药水打激素“看听掂“3招挑靓物》,不  相似文献   

14.
商问 《新闻与写作》2003,(12):14-16
大众传播的威力是巨大的,电视观众想必对这样一个广告印象深刻:一个同样的贝壳,一边不堪轻轻一击,一边则因涂了高露洁牙膏而坚固无比,同时伴随“咣”的一声,一个鲜红的印章赫然在目——“中华预防医学会”,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于产品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真实问题是新闻传播中的基本问题。这个老话题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近两年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倾向,具体表现在新闻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假新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泛滥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比较典型的是诸多主流媒体公开发布虽有新闻来源但未经记者认真核实和证实的疑似新闻,如韩国要“抢注端午节”、我国将设立50个省级行政区、脑死亡标准出台、95%的国产啤酒含有甲醛、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物质等等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6.
近来.国内媒体接二连三发生了若干起新闻报道失实事件.如今年4月17日.北京《法制晚报》刊发《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5月11日.人民网英文频道刊发人民币将升值的文章《HK business cir cle worries about RMB big-margin inflation pressure》:5月18日,团所有)字考虑将站纷纷不有的网站沈阳《时代商报》(深圳报业集刊发《美官员透露布什为解赤夏威夷卖给日本》.但众多网假思索不作任何选择就转载.甚至不标明来源.直接用本网名义刊发。  相似文献   

17.
拜读贵刊2005年第9期夏雨禾先生的《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一文后,笔者觉得该文有夸大“疫苗事件”报道风险性之嫌。所谓“报道的风险性”,属于报道真实性的范畴。就“疫苗”报道个案而言,报道的风险性就是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把疫苗作为“假疫苗”、“问题疫苗”、“夺命疫苗”报道而可能产生的不良传播效果。考察整个“疫苗事件”的报道过程,把新闻报道的风险性归结为新闻时效性俘虏客观性;媒介公正立场的缺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功近利、妄加猜测、不负责任报道行为;解决问题缺乏科学.对新闻事实过早的“盖棺定论”而使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等原因,都有失公允和简单,值得深入探讨。从新闻采访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看,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涉及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还关系到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2,(7):159
案例名称:预见孩子大未来品牌:高露洁营销目标:高露洁通过品牌互动强调妈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保持口腔健康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未来。从而使目标妈妈对口腔健康和高露洁产品产生强势关联,让目标妈妈对高露洁产品美誉度和忠诚度大幅提升并为高露洁口腔频道进行强势导流。执行时间:2012年3月6日——2012年4月1日核心策略:借助网易强势平台——网易邮箱,海量覆盖目标受众,实现高露洁品牌与目标妈妈的深度互动。参与低门槛和便捷操作,保证活动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刷不刷牙,用什么品牌的牙膏,在前些时成了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仿佛一夜之间,一种叫“三氯生”的抗菌剂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怪物。随着国内转引国外一些媒体的报道,一股“牙膏信任危机”在我们周围扩散开来。就这样一条未经核实且荒诞不经的信息,弄得人心惶惶。有的媒体将一种知名度颇高的牙膏也列为“涉案产品名录”;有的媒体则干脆将其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有记者为此而采访了有关专家,这才真相大白。这位研究者根本不认同“牙膏致癌警告”,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仅仅对实际抗菌产品进行了有限的试验,尚未涉及到任何种类的牙膏产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化在中国社会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浓重的话题色彩,就是说,很多社会关注的问题经常都是先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有了微博以后.这个特点就更明显了.过去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是先有报道,然后再有话题,通过报道形成话题.如今似乎颠倒过来了,经常是先有话题,然后有报道.这可能说明了一种新闻报道的新情况,就是报道源多了,不像以往只有传统媒体才有报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