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斌花 《东南传播》2024,(2):105-107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老年群体逐渐触网并成为“网红”。“银发直播”成为老年群体跨越代际鸿沟的主动性表达。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抖音银发直播的参与式观察发现,银发直播以短视频吸引互动参与者“到场”;以情感投入程度对局外人设定边界;以建构直播模式和“云监工”型互动实现共同关注;以老年网红的身体展演为核心搭建情感连带。长期的直播互动,完成了代际间群体团结和道德感的养成;对“神圣物”——银发网红和情感能量的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代际鸿沟。  相似文献   

2.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人们的互动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延伸的仪式链。不同于泛娱乐化的主流直播,学习直播中少有直接互动,那么,学习直播是否具有情感体验?本文使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观察法的研究方法,以互动仪式链为框架进行检验,发现学习直播满足互动仪式链的要素。在满足互动仪式链的条件下,分析学习直播对用户的情感体验,总结出学习直播的特征、制约性因素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分析2022福建春晚的传播特点:从通过多平台直播、短视频分发实现“云同框”,到与“Z世代”建立共同话语体系,再到聚焦福建地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直至产生受众“群体团结感、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正义的道德感”四个结果,从而构成整个“互动仪式链”的完整模型,由此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大型综艺节目的跨屏传播构建策略,以期实现传统媒体平台的突围与拓展。  相似文献   

4.
直播平台兴起和网红涌现是2016年新闻传播领域最新的热点现象,2016年还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或网红元年。①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红是从受众角色向传播者角色转变的标志性现象。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阅听人”(audience),到网络直播时代的网红,受众参与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影响着专业媒体机构乃至整个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5.
申奥 《视听》2024,(4):142-145
在知识经济风靡的当下,东方甄选抓住机遇,开拓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模式。其头部主播董宇辉凭借密集的知识输出和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在主播与消费者之间构筑了较稳固的关系网络,实现了电商直播影响力的社会扩散,持续赋能其货品销售渠道。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依据来阐释主播与消费者间的互动机制,并结合引爆点理论分析构筑主播与消费者间稳定互动仪式的策略,可以发现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的互动仪式机制包括成员聚合、情感共鸣、仪式破圈三个维度。参与式文化与主流媒体互补叙事,加速社会下公众知识需求激增,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电商直播契合,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的破圈。  相似文献   

6.
淘宝"村红"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直播模式,在现如今乡村渐趋消失、城市消费者越发怀念乡村野味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直播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为乡村农货"走出去"开辟了便捷的渠道。农民与消费者可以借助直播平台省掉许多中间环节,实现直接有效的沟通。农商借助直播平台帮助农产品增值,把农产品的信息广泛传播,拓宽销售渠道,将极大地促进农产品流通。从观看"村红"直播的受众出发,可通过对受众的量化研究和质化分析,结合直播平台特色,从传播学视角探究参与"村红"直播的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媒介接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电商提供有效的建议,让农民更好地网销农产品。  相似文献   

7.
韦慷 《新闻知识》2023,(8):38-43+94
以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洋网红”短视频在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塑造乡村形象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本研究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抖音平台上的130个“洋网红”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再现、互动、构图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多模态方面的呈现策略和意义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8.
宋晓琳 《青年记者》2017,(20):90-91
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在过去的一年中,网络直播发展达到了井喷状态. 网络直播是可以同一时间通过网络系统在不同的交流平台观看的影片.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就网络直播的高互动性优势,运用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直播互动仪式要素,并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互动仪式由四要素组成:两个或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置界限、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胡沈明  梅玫 《青年记者》2024,(4):108-112
当前,网红主体已经从个体走向城市,表征着互联网热点的变迁。在传统网红城市的打造中,景观化特征显著,各地多以地方记忆、互动景观与空间奇观吸引并聚集公众,实现个体身体在场。网红城市的发展已然超越物质层面,呈现出情感和精神在场的特征。新型网红城市通过群体聚集、差异塑造、焦点设置以及情感共享,形成互动仪式链,借用行政、媒介以及社会的力量织就共通的情感空间。相较身体在场,要吸引公众精神在场,城市需发挥整体社会动员力量,这对其行政管理能力带来一定挑战。  相似文献   

10.
程瑶 《今传媒》2023,(2):118-12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视频化”时代正在悄然到来。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视阈下反应类视频的传播逻辑,分析了反应类视频在摄制和传播过程中如何调动受众的情感,激发受众的认同。研究发现:反应类视频是通过前台表演下的互动仪式构建,引导受众情感的聚焦,从而衍生出共享体验。本文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对反应类视频传播中存在的弊病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推动视频行业的规范生产和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搭建互动平台深掘广播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出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的角色,参与意识开始萌生。受众与媒体互相之间“有来有往”的“互动”趋势日益明显。广播节目制作中直播技术的运用,可使电台与受众做到及时互动,使节目更加具有个性化。一、“互动”是广播  相似文献   

12.
乡村体育传播与乡村振兴具有凝聚人心、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态宜居和提升乡村乡风文明等重要作用。贵州黔东南州台盘村的“村BA”作为一项乡村篮球赛事得以广泛传播,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除了有新媒体和官方的助力外,重点在于打造了一条“互动仪式链”,广泛唤醒并激发了人们盼望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疫情结束后能够正常线下参赛观赛以及希望乡土文化回归等情感,并且在人们广泛的互动中满足了情感需求,增强了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直播是一种塑造出版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文章结合公关文化的情境、仪式、修辞三大特征,诠释直播浪潮下出版行业新动向.从情境分析层面看,出版与直播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构建具有亲民意蕴的文化空间;从仪式分析层面看,"直播+出版"营销模式创建的集体记忆,可以帮助出版社完成从受众情感培养向出版品牌树立的跃迁;从修辞分析层面看,出版行业跨界直播,能够促使受众对出版社形成情感归属与品牌认同.  相似文献   

14.
赖珏 《今传媒》2023,(8):52-56
国际体育赛事直播肩负着凝聚社会力量、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国家认同等传播使命,具有竞争性和观赏性,吸引了诸多观众。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网络视频直播逐渐成为了青年网友观看视频的首选,直播间的弹幕作为表达介质,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互动和集体狂欢的技术空间。本文基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2022年腾讯体育女篮世界杯直播中的互动仪式机制,旨在研究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情感样态和价值认同表现。  相似文献   

15.
曾丽红  李家慧 《传媒》2019,(16):44-46
自2018以来,抖音上一系列旅游短视频相继捧红了重庆李子坝穿楼轻轨、西安永兴坊摔碗酒等景点,许多旅游城市因此成为“网红城市”,“抖音打卡”成为一种新的旅行目的和消费时尚。基于此,笔者引入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深入分析抖音旅游短视频互动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探究其蓬勃兴起的情感社会学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宝华 《今传媒》2016,(8):39-41
借助于便捷的传播渠道,新一代网络红人在巨量粉丝的簇拥下迅速走红,在网络空间里演绎着一场场“狂欢”仪式。不同于以往的网红,他们专注于原创性内容生产,较好地把握住受众心理,并在内容的呈现上渐趋理性。通过解构现实,揭示受众内心,新一代网红进一步颠覆了主流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国内关于受众与电视作品产制的关系、受众与电视文化的互动性等问题的研究是较薄弱的。本文引入传播学者Annette Hill①受众媒介经验研究的若干核心观点,着重介绍了情感投入(Emotional engagement)这一概念并辨析了与之相关的情动、情感以及情感劳动等概念。基于相关论点,本研究提出:具有社会共识的视觉文本,其实质在于通过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者真诚的情感劳动,满足受众视觉形象需求的同时,调动受众的情感、智慧、生活、经历等参与到文本的叙事体验中。UGC其核心是受众以情感劳动在参与文本的解构与意义再建构,但其间涉及的合法性问题仍模糊待解。"嵌入性时间"不仅是流行文化中视觉形象建构并消费的结果,也解释了用户画像时代网众经由时间投入所带来的视觉沉浸。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国内网络直播平台"斗鱼TV"为例,采用数据分析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性地分析受众使用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现状.研究发现使用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男性受众多于女性受众.接近半数的受众通过手机APP使用直播平台,且通常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较为完善的场合使用的几率较大.不同性别受众对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认知印象并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呈现消极化态势.  相似文献   

19.
郑家鑫 《传媒》2021,(1):37-38,40
移动视频直播打破了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的传播界限,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具有双向互动、动态开放的沉浸式场景,受众在其中可自由表达自我,充分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本文以媒介场景理论为指导,从场景构成的空间与环境要素、受众状态要素、社交关系要素三个维度入手,对移动视频直播场景进行解构分析,希望能够全面认识移动视频直播的本质规律,为后期传播策略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个人网红被孵化公司批量生产,被营销和推广的KOL (相关意见领袖),将其产生的注意力资源变成实际的购买力,进而衍生出了日渐红火的网红经济。网红按照受众的需求提供满足和诱惑,受众为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付费,从而形成这一固定的经济模式。而网红被建构成为固定的、取悦受众的形象,力争"眼球效应",在被关注的过程中与受众互相建立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视角下进行研究,被资本操纵下的网红经济形态,从建构网红形象、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最后引导受众进行购买就是消费本身的形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着力思考网红经济的价值影响,认识消费社会的背后逻辑,提出网红经济形态下的正确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