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人工智能在给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带来战略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主体弱化、对象钝化、内容窄化等潜在风险,迫切需要谋划应对之策。规避“机器替人”引发的主体弱化的风险,关键要树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促进人机协同;规避“全景监狱”引发的对象钝化的风险,关键要处理好规训与自由、监视与信任、监管与服务之间的关系;规避“信息茧房”引发的内容窄化的风险,关键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智能算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圈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可能遭遇的危险,文章围绕“学生是谁”、“何种角色”和“如何存在”这三个问题,分别追问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属性、反思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权利的实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存在被物化的可能,学生可能再次成为学校教育中的被塑造者,学生的主体权利可能会被隐蔽式剥夺。为消除这些潜在的危险,文章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巩固学生主体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探讨,以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4.
基于PISA2022学校和学生问卷数据,在帕森斯的AGIL模型框架下分析抗逆国家(地区)的教育系统在新冠疫情中的应对表现,认为风险社会中具备抗逆力的教育系统有四方面特征:一是有效保证学校教学稳定性,为学生开展远程学习提供支持,具备高适应性;二是学校自治和办学改进能力突出,具备教育目标高效达成性;三是学校承担育人主体责任,支持协调教师与家长参与,具备强整合性;四是学校立足制度建设与育人生态维护,积极开展风险准备,维持潜在模式。提升教育系统抗逆力,一要理清风险承担权责边界,协调多元主体参与;二要简政放权,加强政府“元治理”角色;三要树立风险意识,做足长时准备。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13,(4):50-51
行知中学以综合了数学、物理、机械、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的智能机器人为突破口,构建成一个以“做”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综合环境。行知中学从学校校情和当前教育基本现状的实际出发,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结合点,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实施“真人教育”,逐渐形成了“学习陶行知,求真做真人;学习宝钢人,面向现代化”的办学特色。学校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潜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探索前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在全球引领了新一波技术热潮,并对教育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开创教育行业新纪元。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对“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分析,梳理研究现状,通过聚类分析归纳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四大视角,包括中观层面的行业变革以及技术应用,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主体,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变革的影响,包括智慧教育的赋能路径、智能技术的解决方案和智慧课堂的创新探索等;二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包括ChatGPT等应用推动教学效率提升、大数据教学模型构建、在线教育体系构建等;三是推进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方面,“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带来观念和实践的变化以及对知识学习途径的创新性影响;四是人工智能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教师角色需要重新定义和塑造,学生角色要推动自主、个性化、混合和泛在学习,低年级教育要利用人工智能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后,人工智能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需要制定算法向善和数据向善的伦理准则,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监测与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来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7.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并在教育等社会领域引发多重争议。本文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从六个方面深度剖析ChatGPT及其他生成性人工智能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其在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潜力,并尝试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什么”以及“教师怎么教”这两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抗逆力是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国家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抗逆力的发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变革。抗逆力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是激活抗逆力。借鉴抗逆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把挖掘学生抗逆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当代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原理,挖掘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立足教育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学校以“学做真人”,“培养生活力、创造力”作为教育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罗媛 《文教资料》2013,(22):68-6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其形成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内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素质教育、大众教育、主体教育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学科与新时代,学校要坚持底线思维,开放心态,实现“人工智能+”进校园;要坚持素养为先,育人为本,实现“人工智能+”课堂变革;要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实现“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坚持应用驱动,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光彩课程体系;要坚持创新引领,高效发展,实现“人工智能+”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4.
如今,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滞后性难以相衬,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为何”问题虽已达成共识,但其本质“是何”“如何”落地等问题成为目前教育人工智能中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从认知科学、技术伦理和道德教育等跨学科视角出发,探析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理论溯源,构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体系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以期为中小学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实践提供参考。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基础教育阶段旨在培养新一代负责任的“数字公民”,伦理教育要兼顾明言伦理知识和默会伦理知识的生成,从个体伦理知识的积累走向社会共同建构;既要面向未来的技术开发者也要关注新一代技术使用者,让青少年学生与人工智能形成和谐共处、相互调节的道德共同体;教学中通过具身情境法、思辨研讨法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形成从认知到体验、从学校到生活的教育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是深化学校教育整体改革之必然。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给人性注入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思想。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和推进小学教师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拓展学校生活教育空间为方向的传承与创新并存的改革,是陶行知特别崇尚和重视的“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建设。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体系是用“生活即教育”奠定人本基础;用“社会即学校”拓宽教育领域;用“教学做合一”提供创造模式的主体操作体系。生活教育的实践内容是贯穿一条主线、开辟五个途径、形成五种生活力。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教育和学校变革的“话语实践”中,教育价值与多元主体及其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本文认为,学校变革与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学校向度常常具有高度一致性:学校变革发生在学校向度上,学校主体的教育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学校层面的变革运动,在学校变革实践中生成的教育价值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壮大后,就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学校变革和转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主体,全面了解学科教师对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的知识储备、兴趣、应用困难和需求是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的前提。对北京市8个区1266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对人工智能总体感兴趣,能认识到其应用价值,但对其功能等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人工智能助力教学作用的认识男教师高于女教师,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随学段升高而下降;对人工智能的兴趣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城乡和学科差异均不显著。基于此,要加强对教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培训与普及,抓好40岁以下年轻教师和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等骨干群体,促进培训与应用的互动和结合,加强技术环境与软件平台的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石卫新 《生活教育》2013,(12):65-66
摘要: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活的课堂”启迪,学校开展“行知课堂”教育实践。文章着重介绍了“行知课堂”模式内涵、理念支撑、操作要领等方面的思考与做法。行知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做学为中心,以生活为背景,激活学校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持续学校的健康发展。关键词:行知课堂;活的课堂;做学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教育是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全学段、全过程。必备品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共识性观念,指向人的德性发展。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视“技”即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即中小学生的必备品格发展。为突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育人属性,文章从“必备品格”的本质出发,结合智能时代下人类的品格发展需求,提出“人工智能与人类”“人工智能与社会”和“交流与合作”三类必备品格,并结合评价方法重新廓清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整体建设学生的价值世界,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品质。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冲击着传统的核心价值,致使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失去了稳定的核心内容体系,因此系统研究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价值的基本内涵,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的价值主体应该是兼具“社会性”与“个体性”的人,因此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应该以社会和谐一人生幸福为中心来建设,最终形成包括终极理想层、生活精神层、公共生活层、个人生活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系。基于这个内容体系,现代学校价值教育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强:要进行系统的价值教育、要抓住核心价值层次和核心价值条目、要注意协调各个价值品质层次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定位具体价值的内涵、要适度加强价值理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