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BO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在目前我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中,核心管理层作为控制性股东,利用金字塔型的控股结构,使其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分离,为侵害少数股东利益和形成管理层盘踞效应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在核心管理层及其他成员之外,缺乏一个以专业收购公司为核心的收购联合体参与收购主体公司的融资过程,从而无法实现对管理层的有效约束与监督。  相似文献   

2.
杠杆收购     
《华夏星火》2013,(10):63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杠杆收购,那就是用别人的钱收购别人。杠杆收购的最大特点是,收购方只投入少量的资金,其余的收购资金则以抵押收购对象的资产方式获得。一个典型的杠杆收购主要由四步组成:第一步:收购方少量出资成立一家并购壳公司;第二步:壳公司从外部融资,收购标的企业具有投票权的51%股权,实现对标的企业的控股;第三步:标的企业与壳公司合并,标的企业存续,壳公司注销,标的企业承接壳公司之前收购51%股权时发生的债务;第四步:收购标的企业以自身资产为抵押从外部融资,收购剩余  相似文献   

3.
李涛  吴潇 《科技风》2015,(2):262
收购活动通常都是规模很大的交易,对于收购方的经营战略和财务结构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现许多公司建立了并购部,专门负责寻找收购目标,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收购或并购研发型企业时,知识产权通常是交易的核心部分,知识产权的交易好坏,往往会影响整个交易的成败。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收购企业的专利布局的强弱通常会影响收购的价格,以及被收购企业在收购方眼中的价值。本文将提供一些尽职调查操作步骤方面的实用建议,指出在收购或并购活动中潜在的知识产权圈套或陷阱,以帮助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规避一些由于不谨慎而导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西方管理层收购形式与内容的对比,认为中国管理层收购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不同于西方意义的管理层收购。并通过对国内外支持和反对管理层收购的理论比较分析,论证了管理层的利益可能源于合法避税、管理人员受到有效激励、代理成本的减少也会产生很大收益等观点,来回应反对者的"管理层的收益是从何而来"的诘难,提出了管理层收购的缺陷是可以被克服的,而管理层收购的优点是无法被取代的观点,得出了管理层收购是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手段的结论。指出必须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合理的规治,对收购的标的企业、收购的条件和间接收购等做出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年6月至2011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小微型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数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析抑价率(IPO期间公司价值替代变量)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董事会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中,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组成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领导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所有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中,与目前大多数研究不同,在计量模型设立上,公司价值与管理层股权进行了立方关系的设计,因“利益趋同”和“利益侵占”效应的共同作用,公司价值随着管理层股权的增加先增加,然后减少,最后又增加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杠杆收购的原理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奇 《科技与管理》2004,6(3):77-79
杠杆收购在国外是一种运用较普遍的并购方式,在我国由于存在法律、筹集资金和收购方退出等问题,使杠杆收购在我国并不适用。为增强其可操作性,分析了采用杠杆收购的有利条件,描述了它的交易流程,提出要放宽法律限制、加强中介机构的培育及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21,(3):42-48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案例,研究目标公司盈利"含金量",即盈利质量对并购溢价的影响。结果发现,目标公司盈利质量对并购溢价存在正向影响;尤其是对于外部或内部治理情况较好、偏好高科技的目标公司,以及非机会主义动机、聘请中介机构或签订业绩承诺的收购方,目标公司盈利质量对溢价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收购高盈利质量的目标公司可以明显提高经营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深圳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剑  谈传生 《中国软科学》2005,3(10):112-119
本文在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框架基础上,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31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之间存在三次曲线关系:管理层持股在0%—0.1376%之间时,公司绩效随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下降;管理层持股在0.1376%—0.7462%之间时,公司绩效随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上升;管理层持股超过0.7462%时,公司绩效再次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从而改变企业所有者结构、控制权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了企业所有者,降低代理成本,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管理层收购是为了解决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使委托者和受托者合二为一,形成一致的经济利益目标函数,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原因及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针对目标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并购主要支付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司并购中,支付方式对收购者及被收购者企业的股东权益会产生影响,并且影响并购后公司的财务整合效果,并购双方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兼并收购和市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斌 《预测》2002,21(6):49-53
本文通过检验上市公司兼并收购消息和股价之间的关系,发现投资者能对上市公司兼并收购消息作出迅速反应,但是这种反应并没有完全反映了公告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大多数并购消息在公告前已被一些机构投资者获悉,并被机构投资者利用该信息操纵股价。投资者对并购信息的反映并不一致,对信息的反应存在着“功能锁定”现象,因此沪深股市对并购信息的反应并不有效。  相似文献   

14.
钢铁企业横向并购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在西南地区钢铁企业横向并购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对企业并购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索性路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钢铁行业中,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有关知识的先天条件对于知识转移的层次、实施过程以及转移效果均没有显著影响,而两者却对于并购动机产生正面影响,且呈显互补关系。收购企业有关知识的先天条件对于知识转移投入没有显著影响。并购动机正面影响知识转移层次与投入,知识转移层次只正面影响实施过程,而知识转移投入正面作用于实施过程与转移效果,知识转移实施过程对转移效果有正面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上述结论的内在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大刚  席酉民 《预测》2007,26(2):52-57
资源基础意义上的战略性并购是为了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收购公司进行的差异化资源的平衡。目标公司拥有的某种核心资源或专属资源(firm-specific resource)可以对收购公司的资源产生强化和弥补作用。本文的研究检验了1999至2004年近6年中国上市公司之间发生的并购事件,通过对比分析并购之前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三年的财务特征发现,在并购目标的事前选择中,业务增长能力强的收购公司偏爱盈利性和财务流动性好的公司,财务流动性强的收购公司追逐高业务增长的目标公司。实证结果部分支持了战略性并购的观点,同时也指出战略性并购应是公司未来并购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上市公司引入西方独立董事制度,以改善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弱化内部人控制效应,限制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左右公司决策决策经营的行为,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公司利益。  相似文献   

17.
管理层收购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企业家激励机制,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意义。但是在一些企业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引起了实务界的非议和争论。以TCL集团的管理层收购为例,在分析论证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上,指出了管理层收购特殊的激励作用和TCL的成功之处,为更好地实施管理层收购,实现激励双方的“双赢“提出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晏国菀  谢光华 《科研管理》2017,38(9):106-115
并购是推动创新经济,国企混改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BHAR模型与非参数检验方法,从董事会职能的视角研究了联结董事社会声誉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声誉机制主要通过提升联结董事的咨询服务,降低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来改善并购绩效;目标公司信息越不透明或异地并购时,高声誉联结董事促进作用增强;而在委托代理问题严重的公司,监督职能受到限制,甚至低声誉联结董事可能在掏空严重的公司与管理层合谋,损害了并购绩效。本文的结果表明,应从加强声誉机制、改善公司治理入手,促进董事联结对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急速窜红,伴随着“国退民进”的大潮和眼花缭乱的收购,一场巨大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形成。本文试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摘要:运用扎根理论对雷士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在既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关系治理可以成为现阶段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一种需要“集体行动”方能发挥最大效用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其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公司发生了侵害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行为,并且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协调起来形成联盟。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是与企业具有正式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为此,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时,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可能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