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可见,幼儿的经验是他们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探究对象的认识。在开展班本课程的同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会为幼儿选定主题,并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主题网络架构,在活动过程中,存在拼盘式、脱离幼儿经验、探究浅层化等问题,影响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各种各样的鸟”班本课程主题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的课程。就课程建设而言,我们已经有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似乎并不缺少课程,为什么还要开发和建设班本课程,为什么班本课程的建设如火如荼?笔者以为,班本课程之所以活力四射、魅力无穷,是因为它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归根结底,它是对“完美教育”或“理想教育”的追问和实践。不仅如此,就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言,课程决策权的分  相似文献   

3.
园本课程的班本化是指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园本课程。班本化课程是基于本班幼儿、教师、家长等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幼儿发展需要为宗旨,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开发的课程。本文以大班“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为例,通过分析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阐述教师对班本化理解的演进过程.以此反思班本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经验论”课程本质观出发,儿童中心主义认为课程是儿童自己亲身体验后获得的结果,因此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育活动,而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组织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决定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尺度。如此,就形成了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即课程必须适合每一个儿童的原则。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应适合于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张雪门先生创编的。其基本观点是: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远景,以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近景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为儿童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不仅反动了当时幼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而且对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班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指导和园本课程的引领下,结合班级幼儿各方面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着班级的特点,体现出班级的独特之处,是园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最贴近班级幼儿实际的活动。本文将以“小剪纸、大区域”的班级课程为例,简述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相似文献   

7.
于丽霞 《教师博览》2022,(21):26-28
基于儿童立场的德育一体化班本课程建设研究,秉承德育课程理念,探索教育活动主题化、主题活动系列化、系列活动课程化、三级课程班本化、班本课程一体化、一体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经典化的班本课程建设模式。遵循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班本化、课程化、一体化班本课程实施理念,实现班本课程建设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走向成长的愿景。  相似文献   

8.
<正>一、活动背景“秋叶飘飘”是中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中的一个主题,通过前期的审议,在预设、生成中形成了活动的三个层次,即“秋叶迎秋韵”“落叶知清秋”“秋乐‘薯’于你”。下面以“秋乐‘薯’于你”活动开展为例,剖析中班“秋叶飘飘”主题活动的班本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从以游戏为载体,各领域活动方案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结合班本书香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创设愉快丰富的环境,营造有效的师幼互动氛围等方面,研究多样化手段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马赛克方法是近年源于欧洲的一种儿童研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儿童权利,并去尽可能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所聚焦的“儿童立场”形成共同观点。我国北京、深圳等地幼儿园将马赛克方法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应用于儿童的探究式学习中,掀起了一股学习马赛克方法的风潮。笔者从幼儿园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价值问题的筛选及如何推进幼儿深度学习等方面,将马赛克方法应用于所在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整地确立起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他反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之外,设计独特的班本课程,可以进一步体现课程的适应性。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在班级开展"小先生制"活动课程、数学写作课程等班本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探索,也进一步丰富了儿童的课堂生活,使得儿童热爱数学,提升儿童的数学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3.
洪秀婷 《家长》2023,(30):98-100
<正>核心素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幼儿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稳固基础。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存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存在于师幼的积极互动中。教师应组织各种适切的活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并贯穿于一日活动中。本文以班本课程《橘子罐头》为例,阐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班本课程架构。一、背景阐析:聚焦核心素养的班本课程架构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含六大素养十八大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4.
胡彬 《江苏教育》2022,(19):74-75
<正>课程改革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班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分支,即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课程。它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高端内容。笔者认为,班本课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以班主任为本”,任课教师也应参与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前人论述颇多,但对于基于历史学科而建设的德育阵地——班本课程,却鲜有研究涉及。笔者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任课教师,  相似文献   

15.
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导向,劳动项目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班本化劳动项目以班为单位设计和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班本化劳动项目主题设计有序列式和综合式两种方式,班本化劳动项目目标设计应基于劳动素养要求、本班学生发展实际及现实生活需求,班本化劳动项目过程设计应基于学科融合的内容、多方协同的载体、具身体验的过程和民主监督的管理,班本化劳动项目评价设计应做到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以及评价主体多元。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班级德育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四川教育》2004,(5):15-16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则,追求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随着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开发班本课程逐渐成为目前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建构的重要形式。的确,班本课程以儿童为本.的核心价值,针对儿童的经验、兴趣、需要因材施教,更能彰显课程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基于儿童经验、兴趣、发展需求的班本化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源于儿童生活的班本化课程,让我们看到幼儿园课程管理、设计与实施者儿童观、课程观的转变。但当我们将课程“权利”下放到班级时,如何保障课程质量,确保每位儿童在生成性活动中获得发展是幼儿园课程管理者必须审慎应对的问题,在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