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最本质的内涵是育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育人质量,促进每个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办学过程中须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教兴校,以研为乐,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与学校一起发展。精心策划,运用资源,建立“特区”的策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是学校得以发展。通过努力和实践,我校确立了促进教师“立人立己,达人达己”的发展目标,“文质彬彬的学生成长目标,“小学校,大雅堂”是学校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精准定位教师培训短板,努力贴合学校文化特质,探寻“园丁式培育”机制。组建“长新芽”新教师成长营、“展新叶”青年教师发展营、“抽新枝”特色教师提高营、“壮新干”卓越教师研修营。“整土除杂”,营造成长的生态环境;“浇水施肥”,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喷药除虫”,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修剪整枝”,指明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如何让青年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实现有机融合,组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成了学校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三引"节律即"引"价值追求、"引"专家智慧、"引"核心驱动,分别对应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精神驱动、差异发展、融通共进。以"三引"节律塑型乡村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的阶进模式,实现了对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和校级名师培养的全覆盖,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对创新校本研修方式的有益探索,其功能有四:一是盘活集团内骨干教师资源;二是整合内外资源;三是培训不同层次教师;四是培养集团名师。由此推动教师集群发展,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形态范式性变革的创生新视域,并以团队共需拓宽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品质资源模块化整合的育人新视野,以及借助"四有"好教师培育寻求突破农村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性推进的课改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秦咏中 《江苏教育》2007,(11):49-50
教师发展,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不少学校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教师发展乏力的现象.存在着“车到站头船靠岸”,“再上层楼力不足”的困惑。“瓶颈”是什么?又该如何突破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对“四有”好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了新探索,在价值追求、场域建设、实践路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实践,使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相辅相成。教师团队有榜样示范——成为一支“红色先锋队”;有项目引领——成为一支“特色突击队”;有课堂研究——成为一支“学术攻坚队”;有辐射引领——成为一支“风华宣传队”。  相似文献   

7.
刘明 《上海教育》2004,(9X):25-25
我国众多的优秀教改先行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课题格斗”中“学会研究”,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据此,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学校可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一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顾云辉 《生活教育》2012,(24):79-80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是教学研究的目标。以“能仁”研修文化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立交桥——学习,让教师引来源头活水;课堂,让教师获得成长养分;研究,让教师充满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蔡振辉 《上海教育》2013,(21):68-69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天地不断拓展,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我们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借助网络这一载体,启动了第三轮“我看我的课”教学研究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有“小我”和“大我”之分。其中的“小我”,即是个体的自我;而“大我”,则是同一组内教师集体,乃至全校教师集体。通过这一形式的活动,我们试图为广大教师搭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研讨平台,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高,在互相帮助中成长,从而探索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教师“减负”政策的目标是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在乡村教师“减负”政策落实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工作时间的延长与缩短、教学工作与非教学工作的平衡、学校工作与社区事务的冲突。它们使得乡村教师“减负”工作难以落实,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稳定。乡村教师减负工作可以从强化乡村教师专业培训、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组织氛围、赋予乡村教师专业自主权、重视信息技术“赋能”入手,进而提高乡村教师的“抗压”能力,以变“减”为“增”的方式达到“减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二期课改火热推进的今天,如何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我校实施了学校“成长档案袋”这一举措。面对“成长档案袋”,教师们有了一个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更好的交流通道,他们还经常把“档案袋”拿出来反思,研讨其中的记录。这么一来,教师对原本没有在意的问题现在重视了,原来的一些不足一点点改进了。一份份“教师成长档案袋”记录了我校教师教研、教改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华忠 《宣武教育》2006,(11):44-44
周建国在《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上撰文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也面临较为突出的专业发展困境。贵州省依托2021年起推进实施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积极探索以能力建设为中心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路径,初步形成可资借鉴的有效经验。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明确目标任务,激发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二是建立“研训导”一体化机制,以跨校教师研修团队为载体,以主题式研修训练为重点,以三级专家指导委员会为保障,系统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三是设立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以“小精实新”课题研究为驱动,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意识和素养,推动乡村教师及学校持续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在吴正宪老师的带领下,聚集了72名来自北京市18个区县的市区骨干教师。面对这样一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队伍,我们如何找到专业成长的生长点,实现再次成长?如何打破教师已有的“高原期”,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实现专业的再次提升?如何使习惯了等待、习惯了被给予、习惯了跟从的团员们在被动的等待中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6.
“成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取向是实践,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氯围是学校文化,只有引导广大教师附立扣住基于实践、为了学生这一主线,创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氯围,激励教师胸怀大格局,充满正能量。在实践和反思中找准自身发展的“支撑点、着力点、生成点”,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是教师专业修行的“正道”,...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既具有普通教育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又有着职业教育教师的“跨界性”与“实践性”特征。由于“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目标,“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本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以追求成为“双师型”专家型教师为发展愿景。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发展理论的文献梳理和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状况的调研,挖掘“双师型”专家型教师内涵及其要素,从专业化培训、教研共同体建设、教学反思、企业实践、自我指导五方面探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国家标准驱动、院校支持推动、教师发展主动”的“三动”职教教师发展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胡文平 《课外阅读》2011,(9):123-12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以“课题→应用→研究→成长”为主线,对其研究过程进行了总结提炼发现:是“远教资源的应用”让学校培植了搞远教课题的研究环境,是“课题研究”提高了远教资源的应用效益,是“远教资源的有效应用”促进了教师成长,推动了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技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无限可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教师培训”是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路径。通过对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教师远程研修平台,制定保障措施,实施科学有效的培训及管理,可以为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教师“末位淘汰”的制度困境及其发展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晓敏 《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57-60,42
教师“末位淘汰制”是近年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颇具争议性的一项制度。文章系统地解析了当前教师“末位淘汰制”在理论层面上所遭遇的困境和现实运作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就如何突破“瓶颈”积极寻求这一制度的发展出路提出了若干理性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