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作为新诗规范化的代表,徐志摩一直在自觉地追求新诗的音乐性,尤其是新诗中的声音同意象的音乐性结合,他的诗歌翻译和创作凭借节奏、韵律、等多种语言规律和语言技巧来实现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徐志摩如何在创作上把握诗歌声音、意象、意境这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并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进而从意象带动意境的这一角度,深入阐释其诗歌语言与音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诗歌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情绪和体验,传统的和谐律动已经远远无法摩画现代环境下人的瞬息万变又支离破碎的情感世界,因此语言的意义在此时应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意象性诗歌的重要地位也渐渐凸显出来。以威廉斯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主张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在否定了音义脱节、单纯追求外在音乐美的做法之后,强化诗歌中的意象性结构与音乐性结构的交融,其意在独辟蹊径,寻找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诗歌音乐美的道路。从威廉斯的诗歌来看,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表层音乐性和深层音乐性。表层音乐性指运用语音因素修辞语言产生的声调顿挫、回环流转、韵律协调、节奏鲜明等音响悦耳的效果。深层音乐性指将音乐融化到诗歌的主题、结构、风格等要素之中,并使音乐性在整首诗歌中展现出一种混成、交响的特点,即诗歌的情绪的内在的律动带来的音乐效果。这双层音乐性共同激荡出诗歌的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准确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停顿、轻重音,读出每一首诗歌特有的情感。2.学习诗歌意象选择与运用方式,分析诗人选择意象表达情感以及设置安排意象来表达象征哲理的方法。3.学习品味语言,能抓住诗歌语言交流阅读审美感受,能运用凝练的语言,选择合适的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语言新颖别致、清新活泼、节奏鲜明,给予读者独特而鲜活的审美感受.徐志摩在追求纯美的思想指向下,不断将其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语言上,它善于运用音乐美与视觉美,使其诗歌成为艺术性和诗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诗人认为语言要富于音乐性,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节奏;其次,诗人成功地采用了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式,并运用到了其代表作《诗章》中,给诗歌带来了一种流动变幻的音乐美;再则,诗人以其短小精悍的意象主义诗作来承载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诗歌音乐性的最高层次——寂静之音。  相似文献   

6.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作品中,意象蕴含着审美、象征、抒情等功能,可以使听者走进作曲家内心的创作世界。本文试图以主题、旋律、节奏、和声四个方面为角度,对被誉为印象派音乐鼻祖的德彪西的钢琴音乐进行研究,通过对他钢琴音乐的意象的创作过程和特征进行研究,引领人们走进德彪西钢琴音乐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8.
意象理论是庞德诗论中的核心理论.其意象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的复合体;表达现代人复杂多义的知性因素;往往采用意象并置或重叠的手法,避免西方逻辑中常用的介词、连词,这些均在中国新诗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与发挥.在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方面,"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创作节奏新颖、形式活泼、具有诗情节奏与散文美的自由诗是庞德及其追随者在诗歌形式上的追求.而这正好启发了许多中国现当代诗人,从而促成了中国新诗中最重要的一种范式--自由诗的兴盛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创作主体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被誉为唐代“三大音乐至文”之一,其音乐意象呈现出链接式、跌宕式及实写式的个性化特征。这些审美意象的连缀不仅表现出琴声旋律的腾挪跌宕,而且隐含着诗人自我的坎坷人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10.
顾名思义,诗歌音乐性乃是表现在诗歌中的某种类似于音乐效果的性质,音乐与音乐性有其相似的一面,比如,它们都要通过声音形式显示出来;都要讲究节奏与和谐;都具有暗示和象征的功能,都具有某种意味。但诗歌音乐性并不等于音乐,首先,诗歌毕竟属于语言艺术,它的声音媒介是语音而不是乐音,不像音乐那样长于纯粹声音美的营造;其次,诗歌音乐性虽然也和音乐一样讲究节奏与和谐,但要以语言的性质和意义的运动状态为依据,不是纯粹声音本身的节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旧体诗有严格的格律,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诗歌”开展诗歌教学呢?一、诗歌教学从朗读中开始现代诗歌语言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教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语言,体验到诗的感情,从而领会到诗的意境。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应根据诗  相似文献   

12.
诗歌鉴赏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意象尤为重要。鉴赏诗歌意象的本质在于赏析诗歌意境。可以抓住"象与境"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和体会意象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等角度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3.
那呼啸而来、卷走落叶的风声不是雄浑激越的乐声?那激荡森林的回响不是悠扬的旋律?雪莱脸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就是一首昂扬乐观、催人奋进的乐曲。《西风颂》集哲理、诗情、乐声于一体。为表现西风的宏伟气势、大自然的无限伟力以及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更新的乐观主义哲学思想,诗人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使诗的形式与主题臻于完美的统一。诗中除丰富的意象、巧妙的修辞以外,单就音韵效果就显示出诗人的艺术神功。诗是蕴蓄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文字中的诗。”①诗歌的美学价值之一即表现在诗歌的音乐性上。诗歌的音乐是诗人将…  相似文献   

14.
葛新梅 《成才之路》2014,(18):36-37
正音乐是人们思想的一种反映,是针对人们的生活现实的一种艺术,它的特点是具有独特而美妙的旋律,也具有欢快的节奏。所谓节奏是指音乐的节拍,可以称其为音乐的灵魂。我们在音乐教学时,要把音乐的节奏教学放在首位,节奏的训练要与语言相结合、与动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对音乐的节奏感培养要从幼儿抓起,如果在此年龄阶段有了一定的训练,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都很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赏析中唐李贺《苏小小墓》和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弃妇》的基础上发现二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用同一旋律创作出了同样的"弃妇"诗歌意象。"弃妇"是诗人自我内心世界的真实形象化身,是诗人主观化的幻想,是诗人气质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6.
节奏是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之所以能打动听众的心,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音乐家赋予了它和谐、美妙的旋律和节奏.教学过程也同样存在着节奏,它一旦经过教师精心的安排,就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曲优美动听的乐章.那么,如何安排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以词语为载体的一种修辞艺术,是诗人情感与世间万物的融合体。在探讨英汉诗歌中景物意象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意象是日常语言的审美变异,其语义具有多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从英汉诗歌景物意象的语义特征及其对比研究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节奏与语文节奏,音乐术语也,它是音乐的骨架和灵魂。节拍规律性的强弱交替和律动速率的巧妙组合,流泻出一曲曲典雅的乐章,一首首美妙的歌曲。这优美的韵律,娱悦着身心,人们在音乐旋律的享受中经受着美的洗礼。  相似文献   

19.
和谐     
交响乐团之所以能演奏出雄浑美妙的乐曲,那是因为每个演奏都能自觉地服从乐队指挥的统一指挥,随着指挥棒有节奏的上下左右移动,统一音阶,统一音调,统一行动,从而演奏出和谐动听的旋律,如果有一个演奏出现错位,就会出现不协调的音符,从而影响整个旋律的和谐。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多数以自然为题材,把家乡新英格兰的花草树木融入到创作当中.在弗洛斯特的众多诗歌中,树木和树林是贯穿整个诗作的重要意象.因此,从树林在弗洛斯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入手,对这一意象进行深入剖析,能够总结出树林在弗洛斯特诗歌中反复出现与诗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并且诗中的树林意象的变化也与诗人对生活的感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