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乾隆三十八年(1773)纪昀奉命领衔主纂《四库全书》,与此同时还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此《提要》中将《泰山鬼玉》(四卷)、《泰山纪事》(三卷)、《泰山纪胜》和《泰山道里记》等四种泰山要籍存目,并一一作了提要,纪昀虽因心于国事一生未能登临泰山,但对泰山极为尊崇,对泰山化极为重视,纪昀对泰山的这种情怀,除《提要》外,在其泰山诗作及其《阅微草堂笔记》中皆有大量字记载和流露。  相似文献   

2.
李娟 《现代语文》2007,(8):127-128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清朝政府乾隆二十七年(1772)开始,历时10年.在纂修期间,馆臣分别为每书撰写《提要》,并把这些《提要》放在各书前,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提要》是中国古代较好的目录书,为四库馆总纂官纪昀所手定.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六说:"《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也有"余作《四库全书总目》"的话,可见,纪昀本人也是把《四库全书提要》作为自己的著作的.《四库全书提要》的初稿,是由四库馆各纂修官分头执笔,前人有"戴东原(震)主经,邵南江(晋涵)主史,周书昌(永年)主子,纪文达(昀)主集"的说法.戴震、周永年的分纂稿已经看不到了,我们拿现存的邵晋涵《提要分纂稿》与纪纂的《四库全书提要》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原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书二百卷,另卷首一卷。它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解题书目。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借“稽(考也)古右(崇尚也)文之名,设立四库全书馆,广征古今图书,通过严密审查,挑出三千四百余种,编成我国古代篇幅最人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在编选过程中,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毕,就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把这些提要汇成一书,称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虽由乾隆第六子永熔领衔主修,但整理加工和总其成的去口是纪昀。本书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在此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内,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内容有过几次增减。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式写定,并在这年由武英殿刻版。本书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同时,将被认为“词意抵  相似文献   

5.
纪晓岚轶事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时期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  相似文献   

6.
自杜佑《通典》始.至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从上古至清末的各种典章制度基本上都包罗在内了,合称为“十通”。《清朝续文献通考》的编撰,可谓是集大成之作,有着多方面的史料价值,特别是新增的“四考”更是本书内容上和体例上所具有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正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刘树桢、张金龙、张燕娥三位教授的《四库全书目录新编》,欣喜异常,感慨良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堪称目录学史上的煌煌之作。《总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纂修,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武英殿付梓,其间用了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8.
在《四库全书》的誊录与《四库》提要的撰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忌讳的文字。如何处理这些忌讳文字,是《四库全书》编纂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四库馆臣为了规避“违碍”字句,不惜任意改动原文。明赵迪《鸣秋集》的提要,为我们了解四库馆臣的有关处理方式,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研究这些忌讳文字的处理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乾隆时期的文化生态,也有助于更好地使用文献。  相似文献   

9.
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化常识题考了有关《四库全书》的知识。这里就有关《四库全书》和经、史、子、集的常识作些介绍。《四库全书》全称为《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在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令修纂的。由皇六子多罗傎亲王永瑢为主编,翰林  相似文献   

10.
《十通索引》,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是查检“十通”的重要工具。所谓“十通”,是指十部有“通”字的政书,即,《通典》(唐代杜佑编)、《续通典》(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典》(清代嵇璜等编)、《通志》(南宋郑樵编)、《续通志》(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志》(清代嵇璜等编)、《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编)、《续文献通考》(清代乾隆敕撰)、《皇(清)朝文献通考》(清朝乾隆敕撰)、《皇(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大系统各自连贯,汇集了自传说中的尧、舜、禹至清代末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制度的沿革,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必读参考书。由于“十通”卷帙浩繁,查检颇为困难。为方便使用,商务印书馆在影印“十通”时,特编印《十通索  相似文献   

11.
目前现存的许衡直解作品主要有四种版本,比较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许文正公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鲁斋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发现两个版本各有利弊:四库本虽存在较多谬误,但使用了很多同义词对译怀庆堂本中的说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便于读者理解;怀庆堂本尽管也存在个别疏失,但相对而言更接近于元代口语原貌,故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强调只有皇帝钦定或官方批准的纪传体史籍即二十四史为“正史”。自此,“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专有之名称。笔者就纪传史及其体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此种体例的优缺点所在,进而对二十四史及其善本加以探讨,且点出研读佳法。  相似文献   

13.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所收唐人别集和万曼《唐集叙录》对唐人文集的著录在内容及数量上都有较大差别,一些集子《提要》著录了,但《叙录》却没有提及,而《叙录》上著录的许多家集子《提要》也未著录.《提要》未著录的唐集,主要因其与统治者政治主张及主流思想不合,或在修撰《四库》时已亡佚、流传极少等原因所致.《叙录》未著录的唐人集子,主要因其材料不足,无可考证.  相似文献   

15.
《新安志》自宋代罗愿修纂后即有刻本问世,元明清皆有翻刻,而现传的古代刻本基本上是清代的。在清代的4个刻本中,康熙、嘉庆、光绪皆为民间刻本,乾隆本是官本。康熙翻刻明万历本,光绪本又翻刻康熙本,流传甚广,形成版本流传系统的重要一支。嘉庆本也为民间坊刻,以宋本为底本,并参校康熙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乾隆本为四库采进本,馆臣抄写,相对独立,虽有四库全书的通病,但总体质量不会太差,且还有优于它本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籍散失惊人,从宋代起重视辑佚,然而以清代辑佚贡献最大,清乾隆时期,征求天下遗书和纂修《四库全书》为最主要的辑佚活动,对后代影响很大。其辑佚活动,主要包括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和对《四库全书》所收书籍进行大量考证及有关学术活动。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有:1.清代辑佚本《旧五代史》,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19.
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巩固满清统治,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史记》,为出于文治之需。殿本《史记》以明北监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校改讹误,增补三家注文,版本质量大大超过明北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