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宋四六文异常兴盛,南宋末出现了宋人四六文总集,《三家四六》、《四家四六》即是,当时被作为四六文范文集。本文就现存两种宋刻四六作版本源流及内容体例的梳理。清钞本《五家四六》即从宋刻宋人四六而来。  相似文献   

2.
陆游是南宋四六文创作队伍中重要的一员,他的四六文在语言风格方面,具有句法清真、笔势圆熟的特点;表述风格方面,抒情意味浓厚,气势奔放;在技法方面,修辞手法使用巧妙,结构曲折委婉,词旨剀切.  相似文献   

3.
东坡词笺注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坡词有南宋傅干、近人龙榆生及薛瑞生诸名家笺注,然诸家亦有来及处,现作补正36则,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辛稼轩是我国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词悲壮慷慨,笔意雄健,内容广阔,境界深远。在历史上曾与北宋豪放词人苏轼并称苏辛,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邓广铭先生博闻强记,远索旁搜,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下面简称《笺注》)中对辛词作了大量的考订和诠释工作,提供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资料,为辛词研究建立了披荆斩棘之功。但因辛词用事及脱化前人诗文之处特多,不少篇章是不大好懂的。加之《笺注》释义过少,一般读者要借此通晓全部辛词仍有很大困难。我们建议,为了适应广大读者钻研辛词的迫切要求,《笺注》似应在原先提高的基础上兼顾一些普及,以使雅俗共赏,这就有待邓先生再行修订了。我们读《笺注》时曾仿照邓先生的体例,对稼轩词脱意或神化前人诗句尚未注出之处,  相似文献   

5.
宝志是活跃于齐、梁二朝的一位高僧,后世文献对其生平多有记述.清代学者许培荣在为诗人许浑一诗作笺注时,引用宝志天目山振虎豹之事.虽然此笺注内容不符事实,但并非空穴来风.除文献有宝志与天目山之因缘传说外,中古时期佛教高僧与猛虎之间的积极互动亦为此笺注之事提供了合理化的解释.在三部僧传的作者笔下,猛虎已经成为高僧身份的象征之物.  相似文献   

6.
清真词在宋代有多种注本,惜乎多已散佚。目前所存惟有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陈注《片玉集》虽有保存文献与笺释功能,但从其注宫调、辨词调的音乐属性,分类编、设词题的编辑体例,和刘肃序言的笺注宗旨三方面看,陈注《片玉集》当为南宋时歌本,供歌者演唱,笺注以备娱乐传播。陈注《片玉集》的产生是周邦彦词在南宋流传久长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坛群星璀璨 ,李贺以其呕心沥血创作的不朽诗歌而一枝独秀。他的诗想象丰富 ,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 ,塑造的个性非常鲜明 ,刻画的意境虚幻荒诞 ,人称“昌谷体”。自南宋迄今 ,注释和评点李贺诗集的成果很多。南宋吴正子的《李长吉诗笺注》是最早的注释本 ,宋末元初刘辰翁率先评点了李贺诗。明清时 ,李贺诗集的评点、笺注更是进入了繁荣期 ,其中以清代王琦的《李长吉歌诗汇解》最有代表性。解放后 ,叶葱奇疏注的《李贺诗集》最为引人注目。历代李贺诗注本虽多 ,但多为旧注 ,即便叶葱奇所著也十之六七为旧注 ,新注仅…  相似文献   

8.
钱谦益于明末著述的《读杜小笺》对杜甫的《秋兴八首》作了笺注,入清之后,《钱注杜诗》又更为详尽地为这八首诗作了注解.两次笺注侧重不同,方法各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钱氏在“天崩地解”之后,于笺注《秋兴八首》中,以史证诗,寄寓其对前明的忠诚,满怀遗民之痛.  相似文献   

9.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语言学家,同时也是诗歌鉴赏家。他的诗歌鉴赏是通过对《毛诗》笺注的方式来完成的。统观郑玄对《毛诗》的鉴赏,其具有阐发诗句之义,联系诗之背景,揭示诗之手法,体悟诗之情感四方面特点。郑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在给《毛诗》作笺注中,践行了对诗歌的鉴赏,并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鉴赏特点,这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
王铚作《四六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在序言里述及四六文之兴并溯其源流,讨论了四六在宋代的流变,认为四六发展到宋时已极盛,但未脱五代衰陋气,直至夏竦等出现才为之一变,本文对此作一浅论。  相似文献   

11.
在“欺骗’’这一义位上“诈”、“欺”、“骗”三个词有历时更替的关系:“诈”、“欺”两词在先秦已经出现,东汉以前文献中“诈”占据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欺”已经取代“诈”占了主导地位;“骗”产生于宋,明代以后逐渐取代“诈”、“欺”成为此义位的核心词。  相似文献   

12.
对李商隐已佚类书<金钥>作了详赡考述.通过钩稽宋人相关目录志与著述材料可以推知<金钥>是一部关于词语典故方面的类书,专为写作骈文而用.其基本内容是取前人四六成语分门别类加以编排.<金钥>与李商隐诗文用典的精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南宋刻书家黄善夫刊刻的《史记》是现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本文利用黄善夫本《史记》与中华书局整理本《史记》进行比勘,撰作札记20余则,展开讨论辨正.  相似文献   

14.
洪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志士、文学家,历史文献对其生平事迹记载颇为详细,但关于其籍贯却自清代以来有不同的说法。文章立足史料,力求对这一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唐顺之编纂的大型古文选本《文编》旨在授人以古文之法,本文通过对《文编》选文及评点的研究,揭示出唐顺之“文法”说主要包括“文必有法”、“有法之法”和“文无定法”这三个层面的内涵.《文编》的编选勾勒出自秦汉至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创作正统,唐顺之的“文法”说正是对此古文传统的总结和继承,为清代集大成的文法思想作了理论铺垫.“文法”说是唐顺之文学思想中最为成熟和重要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6.
南宋前期的军队中,有许多来自敌方的归正人。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或有感于忠义,在南宋的大力招诱下投效军中,成为归正军。随着南宋军队编制的变化,归正军的隶属关系也多有变化。特别是宋孝宗时期,归正军隶属关系呈现出新特点。退伍后,归正军人的安置同地方财政形成矛盾,其俸禄被侵夺,这同南宋官吏的贪腐和地方财税体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18.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大诗人。研究杨万里具有当下意义,主要表现在“新”、“活”、“诚”三方面,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积极的现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杨万里,将为南宋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钱钟书先生的意见给我们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