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林淡秋三十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选入《林淡秋选集》的小说虽仅二十来篇,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很有自己的特色,“朴素、严谨,在浓郁的生活画面上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这种特色表现在语言上是: 叠字迭出,绘声绘色 一般人认为叠字是诗、词、曲语言的特色,《诗经》中有2/3的诗篇运用叠字;在词中李易安《声声慢》运用叠字的成就达到空前的水平;在曲中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叠字也别具一格。这些韵文运用叠字使作品的节奏美、音乐美更加鲜明。但小说不是韵文,  相似文献   

2.
试论元散曲的叠字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字是汉语修辞方法,文学作品中运用叠字,能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渲染气氛、增强旋律美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元散曲中九种叠字艺术,分析了最典型的叠字作品和曲作家,并指出了散曲运用叠字的艺术特征是量多而雅俗适宜,追求形式美而不离“本色”,求“奇巧”而不露雕镂之痕。  相似文献   

3.
卢云峰 《辽宁高职学报》2002,4(4):109-109,118
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具体表现在叠字能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相似文献   

4.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中的叠词有状形、状声、状色等作用。诗中叠字位置比较灵活,可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叠字之运用贵在富有新意。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有着独特的声韵美,能使韵致、神情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6.
叠字是由形、音、义均相同的汉字重叠使用构成的,有广义、狭义之分。在自《诗经》开始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词中大量使用,大多数情况是文章中的部分语句使用叠字,但也有句句使用的,甚至有作品完全由叠字构成。叠字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而且增强了诗歌的修辞美.使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更为生动细腻。  相似文献   

7.
语言风格具有鲜明个性,这不仅说明不同的作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而且指作品的语言风格反映作的思想、情绪和化、艺术修养。叠字是一种常见的学语言,是典型的艺术语言。叠字往往集中体现作的个性,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丰富的审美价值。敦煌词的叠字具有清旷的审美特点。这具体表现为:词汇清丽、技巧清通、形式清雅、音韵浦越、情感清凄等。总之,敦煌词及其叠字具有凄清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8.
吴伯萧的访问记《猎户》,在修辞上是颇具特色的,这里只谈其中的一点:叠字。叠字(包括词素及词重叠)这一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语音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和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还能起强调语气,加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摹声绘状,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的作者,善于运用叠字来写景抒情,加强文章的表现力。比如,在本文一开头,作者点明了在秋收,秋耕,秋种后的“大好的打猎季节”,“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这一全文的中心之后,立即以抒情的笔调描述自己在深秋照暖的艳阳天里,“一路上踏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其作品的语言风格自出机杼,在运用叠字、口语入词和善用典故等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和极高的造诣,创造出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0.
“叠字”是构成《诗经》形式美、韵律美、形象意境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诗经》叠字的状物体形、拟人仪态、调和韵律、铺陈渲染等方面论述了《诗经》在叠字运用上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叠字又称叠音、重言、叠语、复叠,是一种将字或词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其使用范围很广,既能摹声、绘景,又有状物、抒情。运用这种辞格,能从不同侧面对内容加以深化,使语言节奏鲜明,音韵流转,和谐悦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叠字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法,运用叠字艺术进行诗词创作是古代诗词作家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章对古代诗词中叠字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叠字艺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自然妥帖地运用叠字艺术,以增强诗词艺术感染力的论点。  相似文献   

13.
李司亭  李翡 《语文天地》2008,(11):15-16
叠字又称叠音、重言、叠语、复叠,是一种将字或词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其使用范围很广,既能摹声、绘景,又有状物、抒情。运用这种辞格,能从不同侧面对内容加以深化,使语言节奏鲜明,音韵流转,和谐悦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基于此,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在翻译美学理论尤其是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的指导下,对古诗词叠字的翻译译本进行评析,以期从中学习一些叠字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本试图从叠字这一修辞学角度来探讨诗中炼字与炼意的辩证关系,兼及叠字手法的形式。论述了叠字手法艺术功能: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与整饬美,使诗具有音节的节奏和句式整齐、字法整饬的形式美,便于诵读,加强外在形态的美。2、使形象更生动可感,通过叠字以少总多,写景抒情,加强抒情性和形象性。3、开拓意镜,深化意蕴,叠字有助于景与情的融合,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情味深长。  相似文献   

16.
叠字,就是把相同的字词并列在一起连用,又名“重言”“复叠”。叠字是汉语运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总共三百零五篇作品中,用到叠字的有近二百篇。后来的诗文,使用叠字的更是举不胜举,有的甚至全篇句句都有叠字,读来音韵优美,声情并茂,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妙笔佳作。  相似文献   

17.
文贵创新,创新就必须在语言形式上进行变异。在文学作品中突破语言常规,赋予词语义位变异的用法,能使常规语言具有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内涵,也能增强文章的谐趣美、含蓄美。探讨文学作品中这一变异现象的运用,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汇羡余本质上属于语形相对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本文对词汇羡余的使用度与了解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其使用多停留在不够了解但又高频的状态。结合词汇羡余的实际用例,借用顺应论与模因论,发掘出词汇羡余的存在是语言选择顺应的结果,其传播、运用与长存是语言模因所致。最后分析了词汇羡余特有的叠字修辞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汉赋中的叠字运用普遍、精美、新鲜、既继承了前代人的,优秀词汇,又有创新。叠字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往往在夸饰景物时蕴含思想感情,具有一般艺术语言所不及的感染力。叠字的兼格技巧,使其具有多重的艺术效果,但也有雕琢、堆砌的毛病。  相似文献   

20.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