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同性恋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原因,有社会原因。同性恋是人类在性别问题上的"异化",是人类生理病态或社会心理病态。同性恋现象不符合以保证人类繁衍方式为核心的伦理规则。所谓同性婚姻,不是"婚姻",是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它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同居关系而已。因此,同性恋者有同居的权利,但是没有以婚姻的名义要求社会像对待异性结婚者一样为他们的同居公证财产和其他事务的权利。社会没有权力强行干涉同性恋,但是绝不能支持同性恋现象,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同性恋现象的发生率,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研究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书义 《天中学刊》2003,18(1):116-119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用来描述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产生浪漫的吸引力、性欲或性行为。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是心理动力学的、社会文化的、生物学的、情境因素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对待同性恋,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态度并不相同,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大致经历了“正常-罪恶-病态-正常”的过程。不论怎么说,同性恋确实是不符合生物本性的,是违背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认同现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几所不同程度高校的人文、理工、医学类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社会舆论、自身认知、教学引导等原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但是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高。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因此我们需要对影响大学生性取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以科学态度对待同性恋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较宽容、理解,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男作家对男性同性恋现象的书写。五四时期,女作家对女性同性恋的表现成为五四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作家多以对同性恋的描写作为批判社会的立足点,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公开表达。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现象的表现带有女权主义意昧。男作家王小波的《似水柔情》则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同性恋作了理性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性恋小说大致经历了由古典的编织传奇故事的写法到描述伤心的精神流浪旅程再到"新感官"书写的三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违背了各自文化中的主流现象,它在世界各个文化体系中备受争议。同时由于它在人类繁衍和疾病方面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各个国家中都是人们比较忌讳的议题。在基督教文化占主流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中,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教会在西方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提倡"彼此相爱",另一方面又要抵制"污秽"的事。因此他们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会异常的复杂。就19世纪后半期美国主要基督教教会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态度简述一二,使得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的认识及态度,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3所高校的540名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能够从主观动机、负面经历和环境影响等7个方面对同性恋进行归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性倾向和性追求,同性恋现象可谓历史悠久。但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它不同的生存空间。在农业社会,同性恋是反社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整体排斥和无情打压。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工业社会和城市化的形成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的空前丰裕,为同性恋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剐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搬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和种种反传统的社会造反运动,终于使同性恋者能够走上社会的前台,进而谋求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世人眼中,同性恋是极其荒谬的、不可理喻的、令人感觉可耻的存在,因而关于同性恋现象中的诸多问题也是争论不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各国对于同性恋的理解和实际做法也有所差异。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演进取代了相对封闭的时代,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的世人不断获得来自各方的信息,人们对于这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同性恋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性取向是指人对他人在躯体和情感上的认识,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众所周知,异性恋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双性恋者较为少见,而同性恋取向备受社会关注,由同性恋所衍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本文将从国内以往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调查研究结果中,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北京市12所高校的360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高校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同性恋学生,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宽容,但是大多不能接受与同性恋者进行长期的直接接触,这给高校管理和服务带来诸多挑战,高校应重视这种现象,普及知识、积极引导、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1.
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继方苞之后开辟了从纯粹形式上谈论散文写作的天地,但是我们对于“字句”和“音节”的研究还很少。通过从“字句”本身理论的分析和“音节”理论内涵的分析,找出“字句”生成“音节”的内在机制,从而以现代人的视域阐释刘大櫆的“字句者,音节之矩”。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中出现的"男风"一词有男色与性爱方式两种内涵,在使用上以第一种为主。《金瓶梅》中的男风书写涉及商人、文人、官吏、道士等各个阶层,带有极强的等级色彩。男风书写不仅是对明代中期世风的表现,也是主体故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主题的展现上有重要意义,并为明代后期的男风书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传统伦理观对中西历史上同性恋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它都普遍存在。古希腊人甚至把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同性恋现象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具有"原罪",人性本恶,因此同性恋者在欧洲中世纪受到了残酷的对待。中国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同性恋者在中国历史上并未受到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肉体上的摧残,但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批判。通过对中西方历史上同性恋者生存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要正视同性性取向,给这一弱势群体以关爱。  相似文献   

14.
酷儿理论反对将个体视为非异性恋即同性恋的做法、批判传统静态的性别身份观念,赞同流动和变化、向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提出挑战。王尔德的同性恋以及非常规行为无疑吻合了酷儿理论的思想内涵,并导致当时公众对于他的作品产生质疑。我们在评论作家的作品时,不能过于强调作家人格在作品中的投射,从而以作家人格裁决其作品的价值,否则势必造成对作家作品真正蕴意极度漠视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同性恋运动,不仅将"同性恋"这个秘而不宣的话题从历史的"灰色地带"中抽出,而且使其升格为一种政治、一种哲学,活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题,一种时髦的追求。如今的同性恋者似乎已经不是"弱势群体"了,大有扭转乾坤的势头。在"矫枉过正"的危险中,重新探讨同性恋者的"身份政治",不仅对于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有所帮助,对于当前兴起的各种"民族群体"的"身份政治",同样有着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兰冰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2):60-62,67
花类词语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根据花的种类、生物特征、形态、色彩、气味等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由于开花植物的生长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同,栽培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的形状、颜色、香味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花的认识不尽相同,对"花"类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汉英"花"类词语的文化内涵异同反映出"花"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映射出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