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八世纪是法国耶稣会士主导西方"北京经验"的时代。不管从来京耶稣会士的人数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考虑,还是从留下有关"北京经验"文献材料所占的分量估衡,法国耶稣会士在西方来京人士中均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张西平 《寻根》2010,(6):39-47
<正>一、基歇尔和他的《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1602年5月2日出生于德国的富尔达(Fulda),1618年16岁时加入了耶稣会,以后在德国维尔茨堡  相似文献   

3.
杨瑾 《华夏文化》2000,(4):58-59
王徵是一位有才华有思想、有作为的科学家。他的多项发明三百年后仍施惠普通百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科技之星”;在明末驻华耶稣会史上,王徵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他积极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尤其是他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很多影响较大的书籍,在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16至18世纪的澳门在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中起着特殊作用,即有限开放与闭关趋向双向政策的交汇点,由此决定了澳门在16至18世纪中西交流中的重要历史作用。世界的中国观,中国的世界观的形成是通过澳门,澳门成为中西互视的窗口;天主教传教士及其带来的西方科技、文化是通过澳门进入中国,中国文化西播基本上也是通过澳门,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中西经济贸易关系的建立、展开,澳门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中国和法国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因而很难展示一幅中法文化通汇的全景图,只能依已故汉学家艾田蒲的《法中通汇》来个蜻蜓点水,简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奇观折射至法兰西的景象,顺便提及耶稣会传教士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2年1月20日至5月14日,《西方神话与传说——卢浮宫珍藏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这是继1995年《卢浮宫博物馆珍藏展——16世纪至19世纪西洋风景画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创造了辉煌的中古文明,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公元1世纪至15世纪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自16世纪开始,却渐次落後於经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洗礼而实现文明近代转型的西方,并自外于18世纪发端於西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同西方(尤指欧洲)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曾出现过几次高潮。一次发生在17至18世纪,人们熟知的意大利耶稣会上利玛窦是推动这一高潮的首要人物。此外,还有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士也为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便是鲜为人知的艾儒略。艾儒略的意大利名字是朱利奥·阿莱尼,1582年(明神宗十年)生干意大利西北部的布雷西亚。他从小聪明好学,在数学、哲学、天文学等方面颇具天才。18岁时,艾儒略加入耶稣会,致力于传教。16O9年,他离开意大利,乘船东行来中国传教,历经千辛万苦,干161O年抵达澳门。在澳门期间,他除教授数学外,…  相似文献   

9.
《易经》在过去的三千年中已逐渐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作为一本玄妙的预言,它起源于中国,尔后(在汉代)又确立了经典的地位,但其影响逐渐扩散到了东南亚中国文化圈中的其他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及越南。十七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们将这部经典介绍到了西方,如今已经有包括法文、英文和德文在内的诸多欧洲语言的几十种译本。由此  相似文献   

10.
徐家宁 《寻根》2010,(4):4-19
王致诚的信 18世纪,旅华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写给达叟先生的信于1749年在法国公开发表,立即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反响。信中对圆明园这座“中国的凡尔赛宫”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正处在一股“中国热”当中的欧洲人被深深吸引,西方古典主义视线中的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从东方神秘之境的虚幻中走出来,以帝王宫苑这一极致的形式在西方人眼前展开。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欧洲人来到中国,基督教在中国开始传播,绘画成为基督教室传的重要手段,传教士修建教堂时大量绘制壁画,基督教壁画在采用欧洲绘画技法表现象教内容的同时,逐渐将中国传统的思想信仰、题材内容和表现技法糅合进来,以达到扩大宣传、征服人心的目的。[编按]  相似文献   

12.
西洋饮食文化入传中国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83年,当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冲破重重险阻,踏上中华帝国的土地时,他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系。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能寻出很多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疑惑性记载:“中国人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长约一个半手掌的光滑的筷子。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叫条的饮料,都是热饮。中国人酿的酒和我们酿的啤酒一样,酒劲不很大,但喝多了也会醉人……”几乎与利氏发问的同时,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商人的来华,西方饮食文化也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洋饮品是葡萄酒。如康熙二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西方16~19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农民题材进行梳理,以还原其时代农民的真实生活。宗教题材中的农民形象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但农民题材艺术品的出现却迟至17世纪的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  相似文献   

14.
宋歌 《寻根》2010,(4):48-51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1688年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707年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在郎世宁生活的年代,中国是耶稣会传教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敌视及康熙皇帝喜爱西方技艺,耶稣会±来中国传教时都以技术人员的身份作掩护。  相似文献   

15.
李雪涛 《寻根》2006,(2):52-56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也许都有因为文字犯禁而遭到统治阶层惩处的例子,但像明清两代那样,专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刑狱的做法,可能只有在中国存在过吧!“文字狱”的残酷也可能只有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才能知道其中的险恶,身为在华传教士的老外对此真是“匪夷所思”。1778年7月31日,一位住在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在写往法国的一封信中,对“不大符合我们的习俗,但因为能让人了解鞑靼人和中国(汉)人的习俗”的王锡侯事件,依据当时的《邸报》作了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钱伟 《世界文化》2022,(1):36-38
<正>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1545—1618)是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传教士和学者。他一生从未踏足中国土地,亦不懂中文,却写出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旷世巨著——《中华大帝国史》,令人称奇。该书对16世纪的中国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成为当时欧洲最权威的"中国学"著作,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程,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海盗贸易商人和充满宗教狂热的耶稣会传教士联袂来到中国,使一身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得以目睹瘦窄贴身的西式服装的风采。但当时的朝野人士和儒家士大夫从正统观念出发,视西服为夷狄之服,十分厌恶,社会上还没有人敢于仿效。鸦片战争前夕,一些封建士大夫远望身着西服军装的英国士兵,见其裤腿瘦直紧绷,竟然怀疑其腿不能弯曲快跑,只能水战而不擅陆战。曾身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就错误地认为英军“浑身裹缠,腰腿僵硬,倒下不能再起,不仅一兵可杀死数夷,就是市井乡民,也可制其死…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法国著名预言家诺斯特拉达穆斯曾说过,16世纪末、17世纪初,一头狮王将在北欧出现并傲视整个欧洲大陆,他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只可惜英年早逝,最终会命断德意志。  相似文献   

19.
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西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以不同的涵义,但所有理解中最基本也是共同的一点是:西学指来自西方的文化体系。从历史来看,西学东来和东学西去与基督教的传人有莫大的关系,但无论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它们的传入对中国形成的影响都不及晚清19世纪的基督新教。新教传教士们在中国创办刊物,印刷书籍,兴办学堂,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中国,部分传教士还直接参与政治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来到中国,纷纷建校,进行传教。宁波作为最早开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1844年率先建立一所女校,史称为"宁波女塾"。有趣的是,这个中国第一所女校的创办者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的基督教女传教士。她就是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女传教士、被西方历史称为"宁波女巫"的爱尔德赛女士。向往到中国去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