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隋唐时期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变化,引起了洛阳人口的增减,隋初至大业五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隋末唐初人口的大幅减少,唐前期人口的恢复与增长,安史之乱后人口的急速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呈现出一个类似"M"形的变化态势。隋唐时期洛阳人口的变迁,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洛阳水文化高地建设要生态先行,以深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等项目工程,实现"一河清水入洛城"的目标。打造洛阳水文化高地,要彰显城市历史文脉,通过河流水系景观讲述洛阳故事,建构心灵栖居的诗意场所。对洛阳河流景观进行大力度的建设、改造、提升,以丰富城市景观肌理,传承创新河洛文化,展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魅力,有力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期待在中原大地、在"一带一路"的起点,把洛阳建设成为一座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文明都市。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汉魏洛阳从东汉建都伊始,就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水源问题。通过堰洛通漕工程,洛阳的水源问题得到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洛阳的用水量不断增大,但洛阳却面临着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渠道不断淤积、城市引水越来越困难等问题。洛阳的水源问题到隋唐时期,已发展到无法解决的地步。为了破解日益困难的水源问题,洛阳不得不抛弃旧城址,把城市从汉魏旧址迁移到水源丰富的隋唐新址。  相似文献   

4.
洛阳的十二五规划要求强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对洛阳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发掘和探新,促进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起到文化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也是城市魅力的不竭源泉。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又反过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建设青岛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发挥自然地理优势,建设独具海洋特色的文化;二、正视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三、着眼当下,打造人文环境;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6.
周公是中国古代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古代洛阳城的营建者.周公在洛阳定九鼎并制礼作乐,强化了洛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如今弘扬周公精神,打造周公文化品牌,成为洛阳"中华圣地"文化建设和"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洛阳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洛阳曾是中国中古时期数个朝代的首都。那时的洛阳园林名闻天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就描写了19处名园胜景。洛阳园林不仅异常庞大,而且布局独特、精巧,池塘、楼阁、花木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古都洛阳的园林,是中国城市文化的精华,不仅为当时居民带来了舒适和快乐,而且对后世许多城市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洛阳民办博物馆依托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存在影响力不强、办馆特色不鲜明、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洛阳民办博物馆应积极开拓路径,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现代文化旅游项目,借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文创产业提升价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遗存最多的古城之一,拥有大量有价值的遗址遗迹。为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科学保护和利用大遗址就显得意义重大。为了推动西安城市发展,根据近些年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相关条例、经验和教训,利用横纵双向维度,采用理论支撑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大遗址、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纳入现代西安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的发展原则。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源于隋唐宫廷宴乐,五代后传入民间,称为"海神"。"海神"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故又称为"洛阳海神"。其演奏团体称为"海神社"。隋唐以来,洛阳海神在中原以及全国产生极大影响,曾被誉为"国乐"。抢救洛阳海神不仅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河洛文化甚至整个华夏文化的研究、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的市场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西周的发轫期、东周至西汉的发展期、东汉的兴盛期、魏晋南北朝的徘徊期、隋唐的鼎盛期等。因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迭毁迭建成为洛阳市场变迁的显明特点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他在洛阳生活了18年,人生的最后岁月是在洛阳龙门香山度过的,他留下了900多首歌咏洛阳山水的诗歌。洛阳以她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秀山丽水吸引了白居易,而白居易和洛阳的不解之缘又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和特征,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城市文化特色鲜明,有助提升城市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可推动城市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更好地发展。做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之一——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当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破解在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困境,使城市走特色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化着重考察在旅游活动中各个领域的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背后包含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质。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建设喜忧参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相关对策思路,有助于洛阳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洛阳旅游业发展迅猛,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旅游购物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洛阳的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阶段,旅游纪念品为民间自产、自销,包装简陋,没有品牌意识、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缺乏艺术价值及使用价值。剖析洛阳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将本土特色融入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重视文创产品的功能性,把单纯的装饰摆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包装质感及便携性,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通过品牌价值观传达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6.
牡丹不仅具有“国色天香”之姿态、“雍容华贵”之蕴意,更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和“坚贞傲骨”的化身,唐宋以来我国形成了深厚的牡丹习俗与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牡丹文化是洛阳牡丹花会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针对洛阳牡丹花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错位、牡丹文化氛围不足、高效之路困难重重、牡丹文化研发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充分挖掘牡丹文化、并将其内植于洛阳牡丹花会之中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17.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价值丰厚,组合度高,开发潜力大,优势得天独厚。但目前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文化内涵不足、资源欠缺整合、体验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未来洛阳文化旅游开发需突出资源特色,提升文化品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组合式开发,以特色为基础进行创意式开发,以主题为中心进行体验式开发,以精品为核心进行品牌化开发,把洛阳打造成东方文化圣城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相似文献   

18.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古代社会前期曾屡屡成为不少王朝的都城,后期却沦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城市。本文从不同时期洛阳所处的特殊区位和地缘因素着手,分析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区位为城市的兴起奠定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者共同影响城市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9.
《江苏高教》2007,(4):156-156
洛阳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学校。2007年3月由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以建材专业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9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洛阳大学创建于1980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9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学校坐落于“十三朝古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洛阳。…  相似文献   

20.
从运河角度考察城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商业职能,试图从中揭示东都洛阳城在隋唐时期的城市面貌和经济状况,加深对隋唐时期东都洛阳的进一步认识,以期对今天探索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策略等提供一定的借鉴:城市的交通和建立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络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乃至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