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结构、语义、语用和修辞动因四个角度讨论铁岭方言反问句的总体概貌,铁岭方言反问句的结构类型灵活多样,有是非问、特指、正反问和选择问四种形式。根据否定语义表现的不同形式,铁岭方言的反问句从语义上分为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两类。铁岭方言的反问句还具有使用频率高、连续使用和使用范围广三个语用特征以及肯定性让步、否定性让步、推断性让步、扩展性让步和选择性让步五种主观化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2.
东北方言作为与普通话最为接近的一种方言,其中一些词的使用方法虽然与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但仍具有一些特殊用法。东北方言中"的"除与普通话有相同用法外,还可以与否定副词"不、别"、疑问代词"咋"组成常见搭配,其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性,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不同。"的"在东北方言中的使用,体现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东北方言在表述上更加简洁。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对于"很"与"老"这两个程度副词许多学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东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与普通话程度副词"老"的用法相同;二是东北方言特有的,与普通话中"很"的意义用法类似,但在许多层面存在差异。本文从程度副词后跟形容词、动词、名词性成分这三个方面来比较东北方言"老"与普通话"很"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举例描写东北方言中与"那"、"啥"、"咋"字相关的应答词语的特定意义与用法,讨论其使用与功能,尝试揭示其语音、语义、语法及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北方言四字格是指形成于东北民间口语中的由四个字组成的固定的语言片断,在日常交际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极高的使用频率。本文将从结构、修辞以及自身特点的角度对东北方言四字格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中叠词样式丰富,使用频率极高,叠词研究对于传播东北文化,展现东北方言独特魅力。我们以《东北方言大词典》为材料,列举了东北方言中叠词较多的词类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秦腔》这部用陕西商洛方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着"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不同的用法,发现商洛方言的"着"有时态助词、"V+着"、特殊结构中的"着"、句末语气词等四种用法。《秦腔》中"着"字的用法比普通话使用范围广,很多普通话不用"着"的情况,在《秦腔》中有大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1):38-39
"得"是西昌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得"有三种用法:助动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西昌方言中的"得"。  相似文献   

9.
吴尧 《文教资料》2014,(22):18-19
《东北方言大词典》作为一本语言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帮助年轻的东北人系统化、经常化地学习研究东北方言,防止陌生和淡忘,也方便非东北方言使用地区的人在观看东北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时,更好地了解东北方言中词汇的含义。《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大量东北文化民俗、传说、典故、歇后语,可谓是一部展示东北文化、历史的立体画卷。  相似文献   

10.
王小龙 《现代语文》2006,24(4):85-86
东台方言是通泰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台方言中的“呃”字使用频繁。其用法与普通话相比,特点鲜明。本文根据东台方言日常对话语料库,详细描写“呃”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衡水方言中表达可能内容的补语,有两种形式分别对应普通话的表达。衡水方言中正反问的句子,有两点与普通话的表达不同。衡水方言中"们"的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大得多,不管是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没生命的事物,后面都可以加上"们"表示复数。不论某些词语是否具有专用量词,衡水方言都可以用"个"去指称。衡水市的东部、东北部流行着"知不道"和"才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现代汉语不、没类反问句(即否定反问句)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谈话材料考察其使用环境及语义信息内涵,并由此出发探讨反问句的性质及话语功能。整体结论是,否定反问句常用于地位比较平等的说话人之间,通过已知或常识类知识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同程度上的负面事理立场。这种事理立场具体体现为表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四个层级,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本文也对语法结构与语用因素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3.
正反型反问句有两种类型:前项否定式和后项否定式。两种类型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大。与其他类型的反问句相比,正反型反问句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句首常出现一些话语标记。这可能与正反型反问句情感评价上的对立有关。与是非型反问句相比,正反型反问句语气要弱,主要用来说服劝告。这就是其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反问句的否定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问句只问不答,它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而这“确定意思”的准确把握,需从反问句的结构特征人手。各种结构的疑问句形式都可用作反问,但其否定指向不尽相同:是非问和特指问形式的反问是对问句所含命题的否定,否定指向既涉及“质”,也涉及“量”;选择问、正反问形式的反问,否定指向主要靠语境决定,否定的是某一或某些肢命题。  相似文献   

15.
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反问反问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反问句 ,它主要运用于口语语体中 ,在抒情议论文体中很少见到。一方面 ,出现于这种反问句中的谓词呈形容词渐增的趋势 ,另一方面这种句式也处于发展中 ,这与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诗词中的设问辞格适应了诗词特有的格式要求,具有十分突出的审美价值,总体上以朴素美、声韵美为主。但两种文体中设问审美功能的表现形式又各具特色:诗歌中设问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丰富的语义逻辑关系及语气类型和大量的语用倒装式设问表现;词体中设问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发达的形式标记和组合设问的大量使用表现。同时,唐宋诗词中设问辞格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7.
副词“还”经常用于反问句,帮助形成反问语气。本文对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的11集台词和《雷雨》中的“还”类反问句作了统计分析,认为反问句中副词“还”有4种意义:动作或状态持续不变;增量;元语增量;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留学生对反问句的习得情况,我们对中级和高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项目是四大类十四小类带有形式标记的反问句。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表明: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在反问句运用能力上有显著差异,而在理解能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学生对反问句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为此,我们提出了反问句的教学建议:一是在教材编写方面,在反问句的课文设计时少用文化背景因素复杂的情景;二是在教师教学方面,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操练上,让学生在练习中纠正有偏误的反问句。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俗语、形容词、动词、释句、比喻、设问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