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一种“嵌入式”异质型社区,移民社区原有的文化特质(结构、功能等)不可避免地会与迁入地社区发生文化互动、冲突,其“嵌入”也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三峡外迁移民区即是这种类型的异质型社区。从发展趋向看,移民社区最终要与迁入地社区达到相当程度的整合。移民社区的整合问题包括移民社区的内部整合、移民社区与迁入地社区的整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有助于移民社区的发展和迁入地社会的稳定。以丰峡村作为对象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社区的研究,总结出两种文化融合的规律,探寻两种社区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1,(1):54-60
在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移民的社会适应影响移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选择。基于W县XQ社区的调研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的持续发展需要整体考量移民场域各要素整合的共同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惯习的稳定与拓展为移民在迁入地安居带来心理保障;生活惯习的养成与适应提升"安居"生活的满意度,增加移民对迁入地的心理归属;重新形塑的社交惯习帮助移民凝聚社会资本,推动实现社区认同。了解移民具体的社会适应情况,因地制宜加强培育和创造移民良好惯习,才能刺激移民内生发展原动力与外在资源运用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生态移民与迁入地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迁入地原有发展状况以及移民迁入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地区移民的经验,提出通过推进迁入地城镇化建设来实现移民与迁入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前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迁得出”的目标早已实现;后移民时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则成为关键。语言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对三峡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语言生态良好及语言和谐,将有助于改善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环境、推动三峡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与合作。为此,文章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南衡阳地区为例,从语言生态基本面貌、语言生态问题成因、语言和谐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考察了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文章的考察及其结论,对三峡移民社区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都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阳渠首移民新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的实地调查发现:部分领导不重视;健身设施不到位;移民健身觉悟低;留守人群参加活动受限;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不多;缺少体育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问题.提出了移民新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举办丰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放学校体育资源;开发民间优秀体育项目;构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等,促进移民新村体育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西天峨县六排镇连迁移民新村为调查对象,从社区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描述移民的适应状况,对其适应性进行了简要的人类学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帮助移民适应新环境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三峡移民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是三峡库区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是三峡库区人民在三峡移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能够实现文化共建共享,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对构建和谐移民新社区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移民吊庄是宁夏特有的社会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先后经历了以扶贫为主的吊庄移民、以经济开发为主的经济开发区移民和正在进行中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移民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移民必然引发文化变迁.社区文化经历着文化重构的过程.移民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对移民的再社会化、加速社区文化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同川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口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迁移运动。苦聪移民能否"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和谐融入安置区,移民与安置区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以镇沅县苦聪新村的苦聪移民为目标群体,通过分析其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提出促进苦聪移民文化融合的建议,促进原住民族——哈尼族与外来苦聪移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就宏观视野下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群体研究,其后续产业发展轮廓已被学界清晰勾勒。若将学术关怀聚焦于微观景象,以一个生态移民社区的后续产业发展脉络为"田野",在还原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全貌的同时,深描制约其后续产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与顾客等因素,探索其后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势必会有另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万州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是三峡工程中安置移民数量最多的地区。能否在移民社区开办老年教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个课题。万州老年大学二分校用6年的办学实践证明:老年大学在完成好校内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向移民社区开办教学点(班),对社区老年人实施教育,是有必要且有可能的,它对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移民社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涵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移民在迁入地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变迁过程。笔者以永仁县莲池乡凹泥奔新村移民为例,通过移民内在、外在文化变迁的分析来探讨移民的涵化问题。研究发现,该地移民涵化正处在外在变迁向内在变迁过渡的阶段,外在变迁是内在变迁的基础条件,移民主要通过文化整合的方式来实现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16-17世纪的伦敦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伦敦移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社会转型的一个重大问题。伦敦外来移民以青少年为主,酒馆文化是移民文化的典型形式。酒馆文化带有睦邻社区文化的性质,主要是一个民间和社区过程,在青少年移民中建立起社会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移民的自我调适,但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释,成为精英阶层推行习俗改革、削弱睦邻社区的"根据";社会问题治理的失效,体现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持续张力。  相似文献   

14.
人口的迁移是人口变迁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移民过程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居民迁到另一个地区生活,其背后更是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碰撞最后相互适应的一种文化图式。河南鹤壁盘石头村在移民至浚县钜桥镇的近二十年中,充分利用本村人口数量较多、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通过当地精英分子的引领,成功地融入了当地社会,实现了本村原有文化和当地本土文化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与乡风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力量将是决定21世纪走向的"主轴".大学文化对社区文化起着引领、规范和提高的作用;社区文化对大学文化起着补充、促进、评价和监督作用.加强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有利于大学发展和社区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发展与社区文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终身教育理念观照下的社区教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乃林 《成人教育》2008,(10):16-18
文章在分析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从促进人的全面终身发展、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区学习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社区)等多个维度,强调发展社区教育是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和社会载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相关政策研究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关三江源以及生态移民研究现状,厘析了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生存状况。认为应更多关注移民社会组织变迁、文化变迁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使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飞  刘军 《宜春学院学报》2020,(2):30-34,110
水库移民社会融合困境威胁安置区的稳定与发展,尤其是移民与原居民的混住区,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由于物质因素与意识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库移民将遭遇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维度的社会融合困境。纾解水库移民社会融合困境需要分为动员、过渡、发展三阶段:动员阶段需要科学评价移民环境容量,考察移民与原居民、迁出区与安置区的匹配程度;过渡阶段需要不断增加移民资本,增强移民抵御搬迁带来的各种风险的能力;发展阶段需要创新移民安置区治理机制,促成社区共同体的形成。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水库移民良好的社会融合,推动国家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通过政府强制性移民和老百姓自发性移民,大量内地汉族迁徙到宁夏南部地区,为当地的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宁夏南部回汉群众的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当前回汉民族杂居的居住格局,为当地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有部分僧、道宗教移民迁来湖湘之地,这部分宗教移民以僧人为主,南方之闽浙和北方之陕晋,都是主要迁出地,而湖南之衡山与潭州诸山是主要迁入地。在迁移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唐中后期与北宋时期,迁徙原因主要与佛道之学传授有关。他们的到来对湖南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