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以文艺性散文为主。在这些散文中,张恨水以唱颂歌和作检讨的方式表达他赶上时代的决心;同时,他在散文中回归内心,坚守做人底线,坚持文学品质。这种散文特点的形成,与他的人生追求、“革命认同”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因素有关。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曹靖华的翻译和散文蜚声海内外,可是他对我国早期话剧的贡献却鲜为人知。他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恰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尚广告,至今无煊赫之名。”然而,他的劳绩——话剧创作和翻译——却向人们显示了他在我国话剧初创期所作  相似文献   

3.
谈到建国后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吴伯萧自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家。尽管他在解放前就已经是知名的散文家,并有散文集子问世,但他真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引起广大读者瞩目,还是建国后的事。其实,建国后他创作的散文数量虽不算多,(约有三、四十篇,主要收入散文集《北极星》中),却是以质取胜,以少胜多,以此牢固奠定了自己在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在十七年还是新时期(可惜,新时期不久,他便于1982年去世),他都没有大红大紫过,因而近些年来也就没有被人加以“重评”或“改写”,这或许是他的不幸,但却是艺术的…  相似文献   

4.
<正> 新中国成立后,老翻译家、老教育家曹靖华同志在散文百花园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丰硕成果。他奉献给读者的散文集有《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他的散文,或漫忆往事,凝聚着对鲁迅、瞿秋白、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等无限怀念;或写中苏人民友谊,热情洋溢地歌颂十月革命;或写地方风物人情,寄情于山水之间,展现祖国旖旎风光,赞美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他的散文,构思新颖,感情浓郁,特别注意锺炼语言,遣词造句,“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一篇篇散文,如一束束清丽的鲜花,“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芬芳扑鼻,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就曹靖华同志散文的语言特色,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散文,文学花园里的一株美丽的花朵。建国后,百废待兴,散文创作也出现了新的高潮。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若谈及散文,就势必会提及一人——杨朔。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归到他所要求的主题思想上来,他写美丽的风光,但又归结到人物的精神面貌。结构谨严,层次曲折分明,遣词造句精练别致,富有诗的意境,有他独特的风格。杨朔以其诗体散文的成就,并以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深深地刻下了他的足迹。从人们对杨朔散文的喜爱,便可看出其散文作品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靖华同志的散文《小米的回忆》,立意高远、感情笃挚、文辞质朴,就象他本人所讴歌的“小米”那样,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对人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精神生活中“难得的珍品”。曹靖华同志是一位勇于在散文园地里努力探求艺术独创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散文集《花》的《小跋》中谈到,“每个散文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小米的回忆》就是他以自己独特的调子谱写的一篇情挚意深的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散文艺苑中,曹靖华先生是一位辛勤耕耘历久不辍成就卓著的业余作者。他的毕生精力虽然主要倾注在教学和翻译方面,但那些出自他锦心绣口的华彩文章,却为许多散文爱好者所倾心,所动情。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人,生于1897年二十年代,曾两次赴苏,并任教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学院。三三年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建国前,曾先后在北平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大学等校任教,翻译了大量的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又任北大俄文系主任、教授,同时以更大的精力翻译出版了许多俄文书籍。契诃夫的《三姊妹》、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瓦西列夫斯基的《保卫察里津》、裴定的《城与年》、肖洛霍夫的《死敌》、《契诃夫戏剧集》、《盖达尔选集》等二十余部译著,皆出自他的手笔,他还编译了列宁的故事、传说,斯大林、夏伯阳的传说和苏联民间故事《魔戒指》、《蓝壁毯》等,被鲁迅称为“一声不响,不断的翻译”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8.
秦牧,在我国当代文坛上,素来以博学广闻、多才多艺见长,从四十年代中期拿起杂文这个文艺的轻武器登上文坛起,他的文学活动和理论研究涉及很多领域.他写杂文、小品、小说、诗歌、剧本、儿童文学、文艺评论和美学理论等,但其中以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在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生涯中,尤其是建国以后,他主要是潜心于散文创作.打倒“四人帮”后,搁笔十年的秦牧,重新焕发了青春,为了夺回在十年浩劫中被糟塌了的那一部分宝贵光阴,近六、七年间,他在繁忙的行政事务和多次患病住院的情况下,仍然创作了一百多万言的散文,以实现作者“每年写作和出版一本散文集子”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单更不仅是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著名的评论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文学,从师于巴金等老一辈作家。他尤其喜爱散文这一文体,虽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可他的许多评论也常常用散文的笔调抒写。在散文领域,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真正做¥何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迎接建国5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和总结单复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对发展散文创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下面,仅从几个侧面,谈谈单复的散文创作。鲜明的时代感单复生张“在这急剧变化、一日千里的现实生活里”,要“加强作品的时代感,要求作家投身于当前的大变革洪流中去,用散…  相似文献   

10.
冰心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类文体,其中散文的创作成就最高。对于冰心的散文研究,前人多集中在建国前以及新时期以后,而对于作家在十七年丰富的散文创作却少人问津,这对冰心的散文创作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若从思潮的角度去观照冰心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会发现冰心对时代语境的自觉顺应与不自觉的游离。  相似文献   

11.
60年代初期,我国当代散文出现突发性繁荣,形成建国后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黄金季节。尤其是1961年,不少散文作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浑然成家;许多散文名篇争相面世、广为流传。所以当代文学史上称之为  相似文献   

12.
吴组缃以小说闻名,其实他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只是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综观吴组缃一生的散文创作,记叙真情实感是其创作的宗旨,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社会是他的创作理念,他坚持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创作主张以及圆熟的写作技巧,使他跨越了文体的疆界,不因内容而拘谨于某种表现形式,丰富了散文的审美张力,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文坛的著名的多栖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理念指导着他的散文创作,对台湾文坛乃至整个华语世界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试图从其散文创作理念出发,探讨余光中独特的散文理论、对台湾散文的创新以及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瘦鹃建国以后创作的花木题材散文,虽然是特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畴的产物,但仍然延续了其一贯的江南文人文化传统.在整体上表现出婉约情致、闲适旨趣和收放自如的文人笔法等特点.对这些散文作品的研读,可以从中考察建国后江南文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创作活动从五四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先写诗,后来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也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经历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他自己也说,“我所写的大抵是散文多。”成绩也是主要的,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  相似文献   

16.
杨朔(1913—1968) ,山东人。1937年到延安 ,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9年后 ,参加抗美援朝 ,回来写了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反映这种生活。他在建国后长期从事亚非作家的国际活动 ,主要的写作形式是散文 ,也以此著名。他是建国5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家 ,各种当代散文选集大都少不了他的作品 ,而所选又常是固定篇目 ,《荔枝蜜》就是其中一篇。他的散文格调明丽 ,主题鲜明 ,很有教育意义。在建国以后的十几年中 ,可歌可颂的新事很多 ,人们读后也易受感染和教育。所以他的散文名气很大。不过 ,情随事迁 ,到了新时期 ,回顾…  相似文献   

17.
《小米的回忆》是曹靖华同志的近作,发表在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三日《人民日报》上。在这不到二千五百字的散文  相似文献   

18.
<正>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游了三个湖》,写于一九五四年,最初发表在《旅行家》杂志一九五五年一月号上,后来,收入建国之后他创作的第一本散文结集《小记十篇》中。这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作者以纯朴洗练的笔墨,描绘了西湖、玄武湖、太湖山光水色的秀丽壮美。文章写景寓情,写景寓议,在展示一帧帧山水画的同时,透露出时代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夏腊初的农村出身、高校学者型教师、学校管理层身份,决定了他的散文内容的丰富性与多重性。本文以他刚出版的散文集《岁月拾零》为例,来具体分析他的散文特性,尤其是对散文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深层解读,同时对其散文创作进行梳理,以此期待对他的散文及其创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林希逸是南宋"艾轩学派"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南宋重要的散文家,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散文理论对南宋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包括散文创作应指向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注重创新、关注散文实用功能等多个方面内容,对他的散文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我们认识南宋末期散文风貌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