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世局变动,战乱频仍,士子多通过咏史诗来言志托怀。传统儒士朱彝尊也是借此来抒发感时忧国的历史情怀的。咏史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诗类,历代学者多有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期对清初诗坛大家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2.
朱彝尊是清初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他学识深邃,儒雅诙谐. 朱彝尊终生喜好读书,更有藏书之癖.他的曾祖父在明朝后期,曾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但到朱彝尊父亲时,家道已经败落.迫于生计,朱彝尊开始了游幕生涯.这一时期收入不多,但丝毫没影响他好书、藏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朱彝尊是清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其早年创作唱和于江湖,康熙"博学鸿儒科"的征召给了朱彝尊出仕的机会。通过京师词坛的唱和,朱彝尊成功地把握住了朝廷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指向和期许,通过对"雅正"词风的倡扬,加之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朱彝尊成为清康熙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朱彝尊在明末清初,新旧鼎革之际,积极参加了抗清运动,他和顺治十八年的"通海案"中所涉及的反清复明人物交往密切,文章旨在细致描述朱彝尊和他们的交往情况,以揭示朱彝尊早期深刻的抗清意识,和由此对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宅,浙江秀水人,著有《曝书亭集》等。 (一) 朱彝尊的曾祖国祚,曾任明廷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家族鼎盛。但倒了彝尊的父辈,已家道中落。朱彝尊《亡妻冯孺人行述》中说:“至本生考安度先生,家计愈窘,岁饥,恒乏食。”以致彝尊十七岁结婚时,就只能作为赘婿,由妇家接济为生。这样的家庭出身,对彝尊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祖、父皆通经史、能诗文,彝尊从小就受到熏染,受到  相似文献   

6.
朱彝尊一生游遍大江南北,交游无数,曹溶是朱彝尊众多交游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位。由于家世渊源、政治原因以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使得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长达三十年的交游中,曹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学创作上都给予朱彝尊巨大的帮助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朱彝尊的理学风雅合一论主要解决情理关系中的两个问题 ,其一是 :理学本身及理学家与吟咏情性的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二 :诗歌言情与伦理道德关系问题。朱彝尊认为理学和风雅之事并不矛盾对立 ,抒写性情也不妨害道德。朱彝尊的言情说的提出是在理学和经学之间的诗学选择  相似文献   

8.
朱彝尊作为清初大儒,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诗文创作方面,他是与王士祯并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文创作和诗学思想备受研究者关注。朱彝尊自幼深受经学的陶养,然而,他的诗文理论、诗文创作与经学根基之间的密切关系尚无人论及。本文以朱彝尊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考察他的经学根基对他的诗文理论及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易代之间,社会动荡不安,国破家亡,促使诗词染上时代色彩。词在"缘情"的同时"言志"得以凸显,所以朱彝尊的诗词在题材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本文将从对明亡的慨叹、对爱情的吟唱以及对山川景物的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朱彝尊诗词相通性,并分析朱彝尊诗词相通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朱彝尊作为一代大儒,十分重视道统体系;在古文领域,也有着鲜明的谱系思想。在经学和古文领域列出谱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朱彝尊的词学宗派观念,推动了浙西词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名人与书     
《辅导员》2009,(13):12-14
朱彝尊“晒书” 清代学者朱彝尊,有一天躺在荷花池旁,袒胸露肚地晒太阳,恰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碰见,问其原委。朱叹道:“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都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招其面试,见他满腹经纶,便当场封了官。后来,人们在当年的荷花池旁筑了一个“晒字亭”,朱彝尊晒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12.
[诗人故事]康熙六年(1666)八月,他寓居京城时,拜访了吏部左侍郎孙承泽,孙氏为颇有名气的前辈史学家、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当时正谢客著书,对朱彝尊来访却热情接待,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一次,孙氏去朱彝尊在京下榻的住所回访,见屋内书架上摆满朱氏随带的《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赞叹不已,对人说:"吾见客长安者,务攀援驰逐,车尘蓬勃间,不废著述者,惟秀水朱十一人而已。",可见朱彝尊的藏书之多与知识的渊博。  相似文献   

13.
朱彝尊是浙西词开派宗主,清代词坛大家。他论词以醇雅为最高标准,醇雅是针对词的语言和风.格而言的。朱彝尊的经师身份、诗文理论,对这种词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力求醇雅,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朱彝尊家书 ,为唐长孺先生收藏 ,由启功先生题跋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却从未发表。其中有关“己未词科”的记载 ,反映了康熙“文治”对文人出处的影响 ,以及“己未词科”的内幕 ,也可补证朱彝尊年谱。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家书,为唐长孺先生收藏,由启功先生题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却从未发表.其中有关"已未词科"的记载,反映了康熙"文治"对文人出处的影响,以及"己未词科"的内幕,也可补证朱彝尊年谱.  相似文献   

16.
朱彝尊现存散曲59首,可分为两类:咏地方风情与叹世叹归。地方风情组曲以[北仙吕.一半儿]为主,多采取冷静客观态度,以清新浅近的语言,重在介绍该地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形胜,融地名、历史文化名人、出产、典故于一体,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物产、乡土民情。朱彝尊叹世叹归,一是因官场险恶、被同僚倾轧,二是故乡人的真情、故乡的美景与险恶的官场、同僚的暗算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在散曲中时时吟唱"归去来兮"。朱彝尊作曲力求醇雅,用词精工雅炼,音韵谐美婉转,词化倾向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词至明代,渐趋表微。为此,朱彝尊提出了醇雅词论。所谓醇雅,即斥淫哇、抑豪放、崇雅正、偏清空,以南宋姜夔为宗。朱彝尊的词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清初词的创作方向,但崇正抑变、独取一端,也未免失之偏狭。  相似文献   

18.
清初朱彝尊词的典范意义为清代词人无人能及,影响深远。作为模仿的典范,清代词人赵忻对朱彝尊《曝书亭词》的借鉴主要从体例、内容上的多元化风格特点方面,同时也在借鉴基础上体现其词作独特的写实性和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活人秀     
岩梦 《语文新圃》2007,(12):17-18
嘉兴与海宁硖石之间有个叫王店的镇子,古称梅里,是清初文豪朱彝尊的故里.我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初四年,就在那里度过.……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在赴永嘉的途中路过处州。从他的纪行诗中,可看出此行的路线及在处州境内寻访过的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