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艳 《考试周刊》2012,(20):34-35
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感到困难,因为这些作品与现代文差距很大,理解起来很不容易,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要熟读、精读、巧读、悟读,真正领悟古代文章的精华,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古文即用文言汉语写的文章,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要继承传统文化而取其精华,必须能够直接阅读古文,因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文作品。要真正掌握古文,仅仅读课文当然不够,但读通读好课文,是掌握古文的必要基础。不打好这一基础,很难精通古文。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同志用典引用最多的古代名人是我国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文章从以读经典、承基因为己任;为政之要,爱国惠民;时之所需,举手即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云仲 《广东教育》2007,(7):112-113
撰写古诗赏析的短文,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想像能力,提升人文底蕴.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平时要做到三"多":一要多读古诗,并学写简单的评点文学,由浅入深,慢慢就能学会写成篇的鉴赏文章;二要多查阅资料,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所处时代、作品及写作风格等,为写鉴赏做好材料准备;三要多读别人优秀的鉴赏文章,学习别人的写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公文言辞优美,言简意赅,用典精当,文风活泼,读之令人爱不释手。认真学习、借鉴古代公文在语言方面的艺术,对于今人撰写公文和文章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张晓珍 《考试周刊》2011,(78):32-33
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读文章、悟文意、激情写,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途径。读得有效、悟得透彻,文章才能写的真实感人。一、读文章,要付诸感觉,赋予激情读文章并不难,只要认识字就能读,但是要把文章读好确实不容易。语文教学中课型、类别很多,各有各的主旨,各有各的讲法。比如:古诗要读出韵律、情感,想象出画面;小诗要付诸激情,表现内涵;记叙文  相似文献   

8.
古代学问家刘勰在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个“章”是“句”与“篇”中间的桥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段”。显而易见,读文章不弄懂“段”的意思是不成的。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也要一段一段地去领会,才能进而理解全篇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读”。读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离开反复的诵读、涵咏又怎样感悟去体会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言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读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离开反复的诵读、吟咏又怎样感悟去体会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该如何引领学生“读”呢?  相似文献   

11.
张咸竹 《广西教育》2012,(24):42-42
一般来说,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感觉较难读通、读懂、读透的,往往是说理性散文。例如,鲁迅的《灯下漫笔》一直都是学生阅读时、老师教学时感觉不那么“舒服”的文章,个中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这么几点:文章长(仅节选就2000多字)且深,文意不好理解,时代变迁及对鲁迅先验式的“不佳”印象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通、读透此类文章,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撰写古诗赏析的短文,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想像能力,提升人文底蕴。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平时要做到三"多":一要多读古诗,并学写简单的评点文学,由浅入深,慢慢就能学会写成篇的鉴赏文章;二要多查阅资料,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所处时代、作品及写作风格等,  相似文献   

13.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读,要读准确、读好,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不错一字,不倒一字,把握准朗读节奏,根据文体特点和内容,把握文章风格。可采用分组读、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巩固效果。   析。文言文大多是文质俱美的名作,代表着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辉煌历史,在语言、意境、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概括地说,文言文具有音韵美、结构美、意境美、主题美等特点。因此,要在“析”字上下功夫,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那美的大观园…  相似文献   

14.
读后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影评、书评、剧评等分析评论式的文章,它一般只是就作品谈作品,如《一幅驰名中外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图——读黄传惕〈故宫博物院〉》,另一类是就原作的某一方面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属于《××启示》一类的发挥式文章。这里要说的专指后一类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是“读后”之“感”。“读”是吸收理解,“感”是联想表达。“读”不清,“感”不  相似文献   

15.
小议朗读     
最近听生位年轻教师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上课,这位教师把《战国策》作了简单介绍,没有范读,也没有要学生读课文就开始串讲了。由此,我想到两个问题:怎样看待朗读的作用;文言文教学有无朗读的任务。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的能力一般包括读懂文章的字词句,会给文章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培养读的能力离不开读——默读与朗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重视朗读(诵读、吟读),通过熟读,背诵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没有系统的语法书,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往往通过熟读范文来实现,当然这样做,效率是比较低  相似文献   

16.
怎样读文章     
有的同志给我来信,要我谈谈怎样读文章;有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写文章,特别是怎样把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好些。我想,这两方面能够统一起来。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也不查字典。  相似文献   

17.
李香 《学周刊C版》2015,(6):66-67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感,因此,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绽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语文课的确要读占鳌头,读不通何以理解文章?不理解文章何以感受情感?没有情感的推动,何以能写出作文?因此,语文课要"读"具特色。一、思考读,读通文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人这样谆谆教导我们。但是,读而不思那叫死读书。读中要思,思中有读,才能理解文章。初读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带着思考题再读,一遍遍地读,边读边想,最终完成思考题。在读的过程中还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18.
一、让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中学生应该多读书,除读教科书之外,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也要读,古今中外的书更要涉猎。面对众多的读物,读法则不一样,有的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有的则要细细研读,品味精髓,求深求得。教科书上的文章,文质兼美,要细细地读。中学生要通过读教科书,品味文章的精髓,以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品读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理解性品读,一种是欣赏性品读。前者要求熟悉作品内容,分清句读,流畅自然,琅琅上口;后者则要求朗读是再现作品思想情感和形象,进入作品境界,绘声绘色,悦耳动听。对于教科书之外的书,则可采用粗读…  相似文献   

19.
一次语文公开课课前,我为了训练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感觉,让学生读一首诗。学生可能是由于看到有许多老师听课而紧张的缘故,并没有放松地找到自己的感觉读起来。我适时调侃道:“大家注意,读诗或文章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去读,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党政军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加点‘小动作’读,就是不准躺着读或趴着读。”  相似文献   

20.
<正>说到骂人,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和高雅的诗词不沾边,但实际上古代的文人雅士也是有喜怒哀乐、有脾气的,他们遇到令人愤慨的人或事时,可能会通过作诗来讽刺人或批判时事。与一般的骂人不同,古代文人不用脏字,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让他们的作品读起来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