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之际以创作小说《孽海花》名世的曾朴,在上海创立真美善书店,出版《真美善》半月刊,积极倡导对域外养分的吸收,大力介绍西方文学,尤其是法国浪漫派文学,并力图从思想解放的意义上理解法国浪漫运动。曾朴本人也先后翻译了50多部法国文学作品,包括颇具影响力的《雨果戏曲全集》。作为曾朴文学和编辑活动中心的真美善书店也追慕法兰西的文化与艺术品味,试图在本土"造成一种法国式沙龙的空气"。上海现代文坛上喜爱法国文学、浪漫主义及都会情调的一大批作家,构成了曾朴沙龙里的常客。创办真美善书店时期的曾朴也达到了自己一生文学事业的第二次辉煌顶点,最终成就了"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这一道大桥梁"。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从《学衡》、《沉钟》、《真美善》推出的重译和茅盾的“拟写”这些翻译现象中,反映出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于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困惑中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在不同的文学立场上建构新文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鲁迅农村题材小说的特色被誉为文字巨匠和世界文豪的鲁迅,用一篇《狂人日记》,便根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结束了几千年古典文学雄田文坛的历史.这位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不仅仅是为新的文学里程碑炉上一锹土石就把建碑任务留给别人的“奠基”人,而是继续营造新文学这一巨大工程的领导者和建造者.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拓荒开来的标帜.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紧接着又以《孔乙己》、《药》等作品,紧锣密鼓地向旧文学旧道德展开了激烈的宣战和斗争,为新文学的前进助威呐喊,冲锋陷阵,充分显示了这位文学大军中的导驻前驱的威力…  相似文献   

5.
雨果小说创作中强烈的写史意识对曾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史尚实的创作精神、广博宏富的史诗规模、借史垂鉴的现实寓意是曾朴与雨果小说的共同特色,但是,曾朴的创作又是基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相对而言,曾朴对待历史题材严谨求实,雨果喜好虚构想象;曾朴评价历史人物褒贬分明,雨果则冷静客观。  相似文献   

6.
曾朴:卓有成就的法国文学翻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朴(1872—1935)是近代中国著名小说家,江苏常熟人,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是一部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比较高的作品。鲁迅曾把他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作家之一。曾朴之所以在清末文坛上十分引人注目,一则因其创作成绩突出,二则是他兼搞翻译,评介法国文学贡献不小。 1895年冬,曾朴入洋务派所办同文馆学习法文,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当时曾朴选学法文,是希望将来能够从事外交工作,为国效力,还谈不上喜爱法国文学。同文馆是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该馆主要为国家培养外事人员。最初进馆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既作为"新文学的理论",又作为"新文学的纲领",因此《人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的理论纲领".从这个判断出发,《人的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可以得到较真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晚清小说家曾朴毕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 他对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曾朴译介雨果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文学因素和个人因素。他对待翻译态度严谨、思想明确, 注重名家名篇, 重视译品质量。对雨果的全面系统译介最好地体现了曾朴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9.
雨果小说创作中强烈的写史意识对曾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史尚实的创作精神、广博宏富的史诗规模、借史垂鉴的现实寓意是曾朴与雨果小说的共同特色。但是,曾朴的创作又是基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相对而言, 曾朴对待历史题材严谨求实, 雨果则喜好虚构想象; 曾朴评价历史人物褒贬分明, 雨果则冷静客观。  相似文献   

10.
印刷媒介的兴盛与新文人出版意识的觉醒,使征文成为新文学传播的普适模式。这些征文一方面打破了新文学同人刊物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设置着新文学的中心议题。而征文活动中读者大众的凸显,弥补了其他文学传播模式的缺失,极大地推动了文学大众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魏晋文学大师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体例来看,对清初沈复《浮生六记》的影响就很深。《浮生六记》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创造。首先,表现为对狂、趣、真、善、美精神上的继承,其次.在语言上更为精美.情节更为复杂丰富,尤其在耿颂友情、爱情方面更为细腻、生动感人。凡此种种.对后代均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莽原》在翻译上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引导,另一方面则与各位译者的个人志趣相关。在鲁迅的影响下,《莽原》确立了"有益于中国"的基本原则,因之而对俄罗斯文学、日本文论关注甚多。鲁迅所译日本文论与韦素园主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是《莽原》最为突出的成绩。鲁迅所译日本文论常"深得其心",是其建构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他山之石。韦素园将具有沉重、荒凉而又韧性气质的俄罗斯文学引入《莽原》,无疑增强了新文学可借鉴的外来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莽原》上的翻译实践之所以可贵便在于"和而不同"的共同存在,在鲁迅所倡导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足够尊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以谦虚、开放的姿态积极介绍世界文学,遍尝一切新鲜的“异味”,尤其是对世界左翼文学潮流的介绍细致而深入。这也反映出了19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发展趋势。《现代文学》对其作他家与文学现象的介绍也是相当中肯的。此外它还呵护着文学新人的创作,支持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文选》编者的文学思想及其文体设立与选篇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和收录特点,分析了《文选》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我们的结论是,《文选》认为:1.宋玉是赋体文学特别是散体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文选》著录的宋玉作品可谓周秦至梁初期间文学作品中的“清华”;3.《文选》重评宋玉,欣赏宋玉作品的理论基础是主张“文质彬彬”而又并偏重于“翰藻”的新文学理念。总之,《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提升了宋玉的文学地位,传播了宋玉作品,扩大了宋玉的影响,对于宋玉批评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鹂》一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黄鹂来象征文学乃至文艺,言近旨远,寓意深刻,几乎成了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深刻反思录。现在,就让我们从文学史的视角来对其进行一番解读。众所周知,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是以1917年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为开端的。孙犁生于1913年,12岁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所以文章开篇即写道:“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他十分喜欢鸟———文学,却“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美丽的黄鹂———新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新”就“新”在它大大扩大和强化了文学同现实生活的直接…  相似文献   

18.
曾朴作为近现代翻译家的文化身份,是他参与中西文化沟通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坐标.在对法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中,曾朴试图通过翻译这一文化互动的方式改造中国文学,参与新文化运动,实现中国文学的现代复兴.针对不同的文化建设策略,他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并始终坚持以独立坚韧的姿态著译不辍.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的重要作家,其文学活动历经明末清初。钱谦益主要的文学贡献在于。一方面对明代文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又为有清一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钱谦益对革新文学的总结主要落脚于以下几个方:首先他接受了阳明心学的洗礼,具体说便是对李贽的崇敬与吸纳;其次,他参与文学革新活动。与汤显祖、公安派成员等革新作家密切交往;第三,他反对文学复古,提出了相关的革新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20.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