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唐代与当今社会背景下武术发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相似点表现在军事武术的地位相对降低,娱乐性武术相对发达,器械武艺丰富多样,武术套路武舞化;因社会性质不同,两个时代武术的目的、运动内容、运动形式、社会功能方面表现出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2.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邱丕相同志撰写的《古代武艺与当今武术》一文认为,“武术与军事的分野到明代才基本完成”。此论作者一笔带过,故其立论根据不得而知。笔者现就“武术与军事分野的时期”问题与邱丕相同志商榷,以求指教。一、今之武术和古代武艺的概念和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探讨武术与军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借鉴的关系。研究认为,政府政令是促进古代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军事需要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武术器械体系的发展演变,兵书战策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民间习武与军事武艺的双向交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代武艺与今之武术——读《纪效新书》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武术是我国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武术与军事的分野到明代才基本得以完成。人们日渐认识了武术的健身作用,逐步走上了体育运动的坦途。著名抗倭战将戚继光研精覃思,运用武术进行军事训练,取得了赫赫战绩,同时在理论上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写下了武术理论上继往开来的光辉一页。他的《纪效新书》既是一部“诲三军俾习”的军事论著,又是武林中人长期探研追索的一部武术经典。它在论述武术与军事的辩证关系上,笔者认为是很值得推崇的。人们在抨击当今武术是“花架子”、“不实用”时,常引用戚公的一句话:“既得艺,必试敌”。问题在于这里的“艺”指的是军事武艺,还是武术武艺?  相似文献   

5.
武术与军事武艺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与军事武艺既密切相联,又存在显著差异。该文从二者的社会功能、技击特色、兵器、应用范围及文化体系的不同进行了辨析。说明二者同源异构,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6.
清末时期火器的广泛使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初步分析了从冷兵器时代传统的军事作战方式对武术的依赖到火器的广泛使用对军事武术的强烈冲击,以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致使武术逐渐从军事武艺向竞技化道路过渡,清末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了武术向国际化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军事武艺是中国武术源头之一,中国古代军队中的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的重要领域。从教育学视角探究中国古代军队中武术教育可以看出:军队中将领或教头是军中负责武术教育的教师;军中武术教育内容多是实用性强且集体阵战的武术;军中武术教育具有明确教法和考核标准。武举制开创了中国选拔武术人才的先河,对于武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殷商时期中国武术出现了多种不同技术层面的习武内容,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和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殷商时期大量珍贵的武术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新的视角:殷都武风的兴起与武术活动的发展;"巾帼--妇好"映射殷商重武传统;军事、战争是殷商军旅武艺全面发展的动力;冷兵器特点凸显殷商武术文化的厚重四个方面展现了殷都武术文化对丰富我国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武术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传统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认为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与其相对应的具体历史中的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决定武术价值定位的实现.传统武术应重视文化的保存;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争是历史的必然;应理性看待传统武术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武术文化的特性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文化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力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服装器械、武术门派等,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术文化具有武德与武艺并重,内神与外形并重,健身与养生并重,阳刚与阴柔并重等特性.武术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武术具有锻炼意志,修养道德;制敌防身,健身养生;娱乐表演,竞技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  相似文献   

11.
颉霖 《体育世界》2007,(2):73-74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攻防技击性,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军事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所以,战争是促进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现代火器的输入及其后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战争的进行方式,武术的军事价值功能随之大大弱化并逐渐退出军事领域;同时,武术适应了人们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2.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武举,史称武科,从武举制的发展到废除,作为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存了1200余年。纵括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武举制与军中武术、民间武术两大体系的构成为中国最早的武术。武举和武术的兴衰、结合在武术史上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武举制的兴起——发展——禁锢——兴盛——败亡阶段,探究武术的发展进程,可以为今后的武术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东兴  王维  张克新 《精武》2012,(14):82-83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武术在价值作用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武术的价值,对武术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式术价值的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近代武术价值在特定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武术作为军事的价值功能得到很大得削弱,而作为教育的价值功能得到增强,竞技、观赏的价值功能得到开发;作为健身、养生、等一些方面的价值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之南各地方拳种的统称。因其地理环境相近,生活习俗相同,其拳派风格也多以传统南拳类为主,与北方拳派相比,别具风格,自成体系。文章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岭南武术的产生和流传进行了深层次地本质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大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岭南武术;福建南少林武术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起了关键作用;客家人入越(古南越)带来的军事武艺和民间武术在岭南武术的形成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岭南地域与人文特性的客观现实,提供了孕育岭南武术的生存土壤和环境;岭南文化促成了传统南拳运动特点和风格的进一步成型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17.
自明代始陆续在一些军事著作及大型类书中有关于武术器械及拳术的记载,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专著。以明代武术文献为基础对明代武术发展进行考查,梳理出明代刀法、剑法、棍法、枪法、武术杂器械及拳法特征。从武术文献梳理发现,中国武术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阵武艺,还是明代中晚期的民间武术,武术器械技艺是中国武术的主流,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拳法跃居诸艺之冠,并成为拳种及流派的统称。  相似文献   

18.
"教法格"出现于宋代,是军事人才选拔、军事兵器规定,军队训练规章,将领晋升等统一明确的制度,该制度规范、系统地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完善和战士的武艺的提高,深刻影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教法格并图像》、《武举条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等武学书籍以及军事制度都可统称为教法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教法格形成背景的同时,分析出教法格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对宋朝的武术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必然刺激人们进行精神产品消费和精神境界提高的现实需要,必然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如套子武艺的诞生。不断增加的市民成员,对于精神产品消费种类的增加和精神产品呈现形式的更新有了新的要求,武术也出现了娱人耳目的套子武艺。内敛含蓄的套子武艺迎合了宋人审美趣味的变迁,同时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套子武艺借助技击想象的成套动作展示艺人的搏击激情,在艺术类型上属于表现艺术。套子武艺极其重视武术技术的整体感悟,重视艺人的道德品质,认为身心修炼首重磨炼心性,在情感方式上属于内蕴文化。宋代的套子武艺,从其审美阶层上来看,它是一种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者普遍认同武术套路形成于宋代的观点,而至于宋代武术套路的历史成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于此,本研究在探讨宋代武术套路历史成因的基础上,进而试图对宋代武术套路进行文化定位,为行家学者研究宋代武术套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拥有几千的文明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国军事武术应吸取我国传统武术精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建设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军事学科,同时外军先进的格斗技术、训练方法、教学理念等值得我国军事武术学科建设借鉴,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军事武术在反恐、维和、处置突发事件当中的价值。我国军事武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珍惜文化财富,吸收我国先进文化理念,是文化与武术相结合,逐渐形成我国特色的军事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