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袁枚倡导的性灵说主张诗表性情,认为诗歌是发展、变化的,批判了当时具有复古色彩的考据学,影响了一代诗风。袁枚的创新论源于性情说,注重个人性情独特的表现,注重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主张在继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2.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主张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可贵的是,袁枚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抒情诗创作“以真达情”的特色,就是性灵说的一个表现。“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袁枚《答曾南村论诗》中有句云:“提笔先须问性情”。在袁枚的诗文论述中,“性情”与“情”是基本同义的。“提笔先须问性情”,首先肯定的是做诗要有情,情之有无是诗之先决条件。在袁枚眼中,抒情是创作的根本目的,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诗是情的产物,情的表现,要“自把新诗写性情”。所以他坚决反对有意识地为政治需要,为炫耀学问或为…  相似文献   

3.
张文萍 《文教资料》2006,(27):81-82
袁枚论诗主“性灵”,他强调写诗抒发性情是“性灵”说的核心内容;他主张写诗要独创、争新,“自把新诗写性情”;他认为写诗需要一定的天分。  相似文献   

4.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祭妹文>是袁枚的散文代表作,古之论者将<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作为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袁枚主张"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表露者也""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的这种主张在散文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在于独具特色的抒情.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界对郭麐皆从师姚鼐、袁枚的说法,本文通过厘清郭麐与姚、袁二人的交游情况,认为姚鼐为郭麐业师,而与袁枚无正式的师生关系。在文学上,郭麐对袁枚"性灵"说多所继承,对姚鼐的桐城文法和诗法则有微言,在对二人文学主张的取舍中形成崇尚性情、追求自然、卓然自立的早期文学思想。这种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负、自立的个性和对乾嘉时期桐城文派的理性估衡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苏虹 《天中学刊》2005,20(6):54-55
“性灵诗派”重要诗人张问陶《船山诗草》中所提出的诗论主张与性灵诗派的代表袁枚有诸多不同之处:不仅重性情之真,亦重性情之美善;不仅重诗中有我,更重诗歌反映社会现实;重视人品与诗品。这些诗论是对袁枚诗论的补救与发展。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生平经历、地域文化与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8.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主张诗歌应抒写个人真实的情感,强调个性、性灵的展现。围绕这一理论主张,他提出了一系列艺术技巧方面的观点:表现手法方面诗歌要有所寄托,具有一定的非真实性,不应拘泥表面内容;用典要适宜,反对使用生典僻典;语言文字方面,他注重炼字,强调语言的平易晓畅,通俗上口;关于韵律,他则认为诗歌应选好韵,不用僻韵,韵律不应束缚性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袁枚的哀悼诗哀悼对象广泛,诗歌容量较大,创作中秉承了"性灵说"的诗歌理论,在主张抒写真性情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突出了"性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园诗话》包括《补遗》共二十六卷,是清中叶著名诗人兼文学评论家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曾任溧水、沐阳、江宁等县知县,三十三岁时辞官归隐,卜居于江宁小仓山,号随园,崇饰池馆,自是优游其中者五十年。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袁枚以诗文名于当时,交游甚广,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诗论的主要观点是“性灵说”,主张在创作中讲性情,求自然,著自我,反对格调说,也反对盲目摹仿古人,分门别派,相互诋毁。对当时流行的厚古薄今尤其是在诗文创作中独尊杜甫、韩愈的观念,袁枚是坚决反对的,并就此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特别是他在对杜甫的评价方面,极富个性,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对我们今天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1.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做过江宁等地方官,33岁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又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他是清朝中叶著名诗人,提倡“性灵说”,主张抒写性情灵感,反对拟古雕琢,有一定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谈论赵翼、袁枚,多注重二人的相同点,对其诗学观之不同,则少有探究.本文从二人在诗歌创作的性情、才思、养气三方面,探究其不同.  相似文献   

13.
袁枚放浪不羁的私生活颇为当时人及后人所诟病,甚至其性情被人称之为"妓女嫖客的性情"。透过这些面纱,其实可以看到一个冲决儒家诗教和理学束缚的、关爱女性的真实袁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张船山与袁枚的诗论和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认为张船山虽然深得袁枚性灵说的神髓,但更多的是能跳出袁枚狭窄的圈子,注重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对性灵说进行了补偏和匡正,固而其创作实绩也在袁枚之上,就其影响而言,张船山的诗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征服了当时诗坛,而且影响了整个晚清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张船山与袁枚的诗论和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认为张船山虽然深得袁枚性灵说的神髓,但更多的是能跳出袁枚狭窄的圈子,注重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对性灵说进行了补偏和匡正,因而其创作实绩也在袁枚之上。就其影响而言,张船山诗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征服了当时诗坛,影响了整个晚清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16.
袁枚放浪不羁的私生活颇为当时人及后人所诟病,甚至其性情被人称之为“妓女嫖客的性情”。透过这些面纱,其实可以看到一个冲决儒家诗教和理学束缚的、关爱女性的真实袁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张船山与袁枚的诗论和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认为张船山虽然深得袁枚性灵说的神髓,但更多的是能跳出袁枚狭窄的圈子,注重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对性灵说进行了补偏和匡正,固而其创怍实绩也在袁枚之上,就其影响而言,张船山的诗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征服了当时诗坛,而且影响了整个晚清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18.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姚鼐主张人品的纯正,自然要求诗歌语言及情感格调高雅,对俗体诗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性灵诗学注重天赋,轻视后天的努力,反对模拟;桐城诗学虽不忽视天赋,但更看重人工,主张由模拟求变化.姚鼐在与袁枚的诗学论争中,凸显了桐城诗学的特色,桐城诗派由此成长为嘉道以后诗坛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学术思想的时代,袁枚却沿着清初至乾隆以来性情论重"情"反"理"的倾向树立了"诗本性情"的诗学观念,并以此对孔子《诗》说进行了批评与改造,表现出一定的反理学色彩。袁枚摒弃了孔子诗学强调的教化作用,以"诗言情"而反"思无邪",唯性情"真"而反"郑声淫",抑《雅》《颂》而扬《国风》,重情诗而立艳体。他将"兴观群怨"解释为以感发真性情为首要目的的审美功能,把"温柔敦厚"阐释成以表现真性情为前提的含蓄诗风,以《诗经》为典范倡导诗歌的唯情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诗学的政教精神和伦理主义,促使诗歌从言志载道走向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20.
袁枚认为以抒写性情为本质的诗歌是随时而变的,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关于学发展变化、学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学通变观,在中国学通变史上具有集大成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