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 ,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 ,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 ,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 ,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 ,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 ,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3.
《堂吉诃德》中的“插入本文”有一部分是“镜子-本文”。这些“镜子-本文”以其与“主要本文”的相似性,对读者和行为者均产生了指示作用,并通过预言和回顾加强了对作品“主要本文”的寓意的表达———即对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的表达。堂吉诃德所代表的理想,是神话型的理想,堂吉诃德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永恒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李琪 《现代语文》2007,(3):96-97
三毛作品所塑造的“三毛”形象,具有丰富的意蕴,显示的是一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关系体现在:在艺术创作上,三毛存在着修辞与模拟的冲突,即写的真实与活得真实的矛盾;就三毛的心灵历程:而言,也存在“流浪”形象与眷顾“红尘”的矛盾;通过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三毛身上所固有的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三毛形象集中体现了小本文与大本文双重本文交织互动的复杂情形。由此锻造出三毛形象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接受美学中的创作不是中心 ,真正的中心是欣赏的观点 ,从作者创作本文与读者欣赏并最后完成作品的角度入手 ,分析了作者与读者的形象思维在本文向作品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本文是中国社会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其理论社会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从文化学派到心理学派、最后形成系统学派的过程。他力图在研究、考察中国社会的基础上,溶合欧美社会学理论,构建一种完全中国化的社公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建立了一种本文化的历史观,强调本文的意识形态特征。这两种批评的最一般模式:社会存在被移置进本文,通过移置化的具体本文与移置化的大社会语境之间的互本文化分析,意义被凸现。  相似文献   

8.
异延(differance)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在作无休止的“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 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所引起的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本文阅读的审 美意境开拓是一个关涉审美主体、本文双向互联互动关系的复杂问题.笔者试从以异延作为工具和 媒介联系到本文阅读的审美意境开拓的可能性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以求得到一个对此方面问题的 新的阐释和发见.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往往限于作品的社会批判,掩盖了男权话语对爱玛的“极度诱惑”和“本文骚扰”这一基本事实。从爱玛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父权制话语下的本文、那些浪漫主义小说对她的“诗意的征服”,还能够察觉到体现在女性身上的典型的“书本迷恋”和“语言拜物教”倾向。在浩浩瀚瀚的与父权文化并生的男性故事话语中,“成规与想像”使女性只留下变形变态的完全异己的影相(成相)。男权话语的本文诱使爱玛沉溺在自己的“爱情妄想”中,禁锢在她周围的一片黑暗中,被本文的铁臂带进自我羞辱中。由此使我们更深刻地意会到“使女人作为女人──而不是作为男人──去阅读”的必要和艰难。  相似文献   

10.
在这样一个人格失尊、信仰模糊的时代,《心灵史》的创作以及重被提起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文本的生成角度以及其意义空间对《心灵史》进行分析,并探求其特殊的本文生成形式所开拓的本文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王蒙小说中的准自传型主人公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双重性,即一个是追忆往事的主人公的视角.一个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当时正在经历往事时的视角。这两个视角是成熟与幼稚、超然事外与不明真相之间的对比,于是构成叙述张力。由于主人公视角的双重性,就使这个视角同时成为叙述人视角;由于主人公的准自传身份,实质上又折射出作者的声音。这样,王蒙的小说就成为由两个世界叠加而成的立体世界,一个是作者所在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个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相互审视,就使王蒙小说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本文是存有各种空白的“图表式结构”,它对于欣赏主体重建审美客体的再创造活动,具有诱导激发和制约规范的双重作用;主体的欣赏活动既有主观能动性,又有客观受动性,所谓“再创造”只能是模拟再现与创造表现的有机统一;而欣赏主体创造性发挥之程度则与本文空白状况和主体自身条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接受美学中的创作不是中心,真正的中心是欣赏的观点,从作创作本与读欣赏并最后完成作品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作与读的形象思维在本向作品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也许,当你偶然面对一篇小说产生困惑的时候,你会把它撂到一边,咕哝几句:“写的什么玩意儿”,然后忘掉它,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惊呼“读不懂”的时候,你才会记起自己也曾“读不懂”过,并隐约意识到:小说——好象确实发生了一点什么变化。是的。经验和直觉已一再提醒我们,新时期小说中“读不懂”或“似懂非懂”的作品近几年日渐增多,不仅对于普通读者,而且对于文学批评家的读解活动也已形成了一个挑战的态势。历来自信的批评家在仪态万千(或者说稀奇古怪)的小说面前很难掩饰自己的窘迫了。这种窘迫逼使我们思考:新时期小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批评家应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叙述学角度,对小说的本体特性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小说的本质应从作品本文中去探寻,尤其应从本文的建构过程中去探寻,因为作品本文才是小说唯一具体的直接的存在。本文的建构有自己的艺术法则,即文学叙述的法则,因此,由叙述的功能和规律而形成的叙述性,应视为小说本文的特性。据此,还对如何分析小说本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特征及意义生成——重读李昂的《杀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读《杀夫》 ,就是将《杀夫》当作本文来研读 ,揭示语言符码的特征和意义的生成。将《杀夫》当作开放的本文 ,揭示其语言形象和意义的关系 ,以其与《詹周氏杀夫》的互本文为关联 ,揭示《杀夫》本文与时代文化及社会物质形式的关系。最后指出《杀夫》本文中的“裂缝”即本文中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尽管历代文论家、批评家、读者都把文学本文的意义是为鹄的,孜孜不倦地录求具有普适的、客观性的判断标准,但本文的意义仍同镜月水花,难以把捉。本文作为意向性结构在不同的主观视角中产生出相异的意蕴,一千个观众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本文意义得以产生的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文学四维系统中,世界与作品、世界与作者、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二十世纪以前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二十世纪,理论家发现了不少新的视角,从各个视角投入了深刻而新颖的思考。比如关注作品的,有结构主义、叙事学、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创作者、小说和阅读者的实际状况,对小说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贴近作者的心声,走入小说本文的思路,融入作者的善意,品味语言的美妙。  相似文献   

19.
新寓言小说作家有意间离艺术和生活是与美学中的“距离说”有关系的。他们认为真正美的事物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是虚幻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心理压抑,于是新寓言小说的作家向往着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理想世界,而这又是产生创作的动力。他们还认为创作的符号———理想的世界是因时而变的。  相似文献   

20.
《羽毛男孩》是贝塔斯曼推出的少年成长系列的第一本小说。这本书里没有眩目的魔法,但少年们的“冒险活动”与生活依旧紧张刺激、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同时也因为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而显得更加真实。在这本书中,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看到爱和勇气,看到信心,看到改变自己与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