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根胜 《新闻记者》2006,(11):40-41
浙江金华日报社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来自湖北省孝感市一个名叫詹望林的中年人.到报社投诉说,他拿了一件西服去金华国贸宾馆洗农部干洗。两天后取衣服时,发现冼好的西服上有一条5厘米的刀割口子。据詹说.他送洗的衣服是日本旧西装,价值1700元。他为赔偿问题多次与宾馆交涉.但对方总说查查看,至今没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3.
梁衡 《新闻窗》2005,(2):26-26
某次评奖中有这样一件事:一篇记者与通讯员联合署名的稿件获奖。事后通讯员很有意见。原来此稿是通讯员所写,寄报社,发表时记者作了一些改动,就添上了自己的名字。此类事在平时也时有发生。这里有道德问题,也有记者的志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某报社一位驻外地记者去年发稿数量名列前茅,其“奥妙”之一,是在通讯员的成稿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对此,报社内外有颇多议论。 这位记者一没参加采访,二没参加写作,何以要在别人的稿件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呢?知情人讲,名利使然。一些报社对记者工作考核按发稿数量,不管单独采写还是与通讯员合写的,统统算数,谁发稿多,得稿酬就多。在别人的稿子上署名,不费力气,却名利双收。 不同作者商量便署上自己的名字,看上去是件小事,实际上是关乎职业道德的大问题,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往深处说,它损害报社的形象,损害记者的形象。对…  相似文献   

5.
(2002年2月1日)这次人民日报国内记者站工作会议,十分重要,对于做好全年国内记者工作乃至全社工作,关系很大。会议传达了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和报社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并部署了今年的国内记者工作,通报了有关情况。几位驻地记者的大会发言很好,交流了做好驻地记者工作的经验体会。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总结经验,明确任务,表彰先进,团结鼓劲的目的。下面,我受编委会委托,讲几点意见:一、关于2001年国内记者工作刚刚过去的一年,大事喜事多,热点难点多,新闻宣传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遇到空前的挑…  相似文献   

6.
记者应保持冷峻的目光何光照据报载:某报社总编辑常常号召下属年轻记者要向名记者学习,而当一位年轻记者问谁是名记者时,总编辑想了半天也没数出几个来。仔细想想也真是,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响堪称名记者的,除了恽代英、邹韬奋、邓拓、范长江等老前辈,似乎再也亮不出来...  相似文献   

7.
1989年10月21日上午,一面烫有“为民代言,一身正气”8个金色大字的锦旗,从100多公里外送往鄂西报编辑部。送旗的是湖北省建始县一位退休干部,名叫余贻全。老头的泪水夺眶而出,一件拖了近10个月的“木炭官司”案终于了结。望着老汉的泪水,我也禁不住自己的眼泪。回想起这10个月,作为记者的我,几多苦涩,几多酸辣。花甲卖炭翁投诉报社:做了好事倒了大霉  相似文献   

8.
至今仍记得到报社面试的那一幕。那天上午,我准时走进一间办公室,忐忑不安又故作镇静地看看其他几位,连我一共四个。不一会,进来一位老记者和蔼地与我们交谈,其他几位立刻叽哩哇啦地说成一片,仿佛已是面对考官。我便有些自惭形秽,“笨嘴拙舌的还想当记者!”还好,第一个就叫到我,长痛不如短痛,行不行总得过这一关,我怀着些许鸡充凤凰的歉疚走进考场。 还好考官并没有问我“你觉得自己适合当记者吗?”一类眼下挺时髦的问题,考官只是问,“你为什么想当记者?”这不用瞎编,也不必自诩,我放下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来了一位多年未见的战友,高兴之余,自然免不了邀几个要好的朋友欢聚一堂,各自谈谈近几年的工作情况。席间,几位朋友知道我在档案馆工作后,对我说:“你们管的那些个档案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与几位爱好新闻的朋友闲谈,说到当下的一些新闻记者的作风,其中一位“以小见大”,说其实也先别看什么文章,单从署名就能分出个一二三四来。这位朋友说,记者独立完成的稿子且不说,如果在一些合作稿中,能实事求是地将本报通讯员名字署在前面,一般来说证明该记者思想作风比较好,也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位做记者的朋友,一天下午被报社派去采访一次外事活动。会上主宾进餐,记者被“晾”在一边。直到后半夜结束采写,记者整整饿了八个小时。事后一些同事为此事替他打抱不平,这位朋友却说:“这  相似文献   

12.
孙伟  周丽婷 《河北广播》2006,(C00):89-90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听老师们谈到一件有关记者采访的事,说是在邯郸市,有一位农民朋友遭遇一件不平事,他先后找了好多部门、历经了几年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后来,《邯郸日报》有一位记者针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先后几次跑到农民家里做详细调查,跑多个相关政府部门了解政策反映情况,并最终在报纸上作出公开报道,时间不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还因此被罢了官。当时只觉得,这记者真让人钦佩,他所在的报纸真有权威。  相似文献   

13.
封璟 《新闻界》2002,19(1):28-29
新闻报道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它包括材料收集、分析、整理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由于这一过程难以监督,因此,如何对记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行评估,以便有效控制人员与成本支出,从而提高报社的竞争力就成为许多报社经营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一、现有劳动生产率评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报社对记者进行劳动生产率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人均产值法和个人产量统计法。1、人均产值法。人均产值法是通过计算记者的人均年产值和人均年利润来计算劳动生产率的一种方法。人均产值法的优点在于:首先,它可以非常直观地表现一个报社的人均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15.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6.
在办报中,从总编辑到记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读者的承认,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对社会的前进有所推动和促进。而找准编者与读者的共同点,做好共同点上的文章,才能把报纸办好。 找准共识点 在办报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记者、编辑花费大量劳动,精心编发的认为是重型炸弹的新闻稿件,发出去却没有什么震动,引不起大的反响,甚至有的读者不买帐。这说明报纸的编者与读者对报道内容的看法有差异。某报社曾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就发展高效农业的宣传,抽调一位副总编辑带领几位得力记者,用几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采写了6篇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新闻业务工作的一部分。办报人常说:“一张报纸体现着总编辑的素质和水平。”同样,舆论监督工作与总编辑关系也很大。新闻单位要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总编辑负有重要责任。一、支持舆论监督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对新闻监督工作的支持程度是这项工作进行得如何的晴雨表。如果总编辑支持这项工作,就可以使舆论监督进行得越来越好。经济日报一位记者在一篇体会文章中说:“经济日报为什么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敢于直接介入呢?首先,应当归功于报社领导对新时期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在报社形成了敢于…  相似文献   

18.
8月12日下午,笔者在四川石柱县黎家乡新街村办事,碰上村里正在放电影,在熟人的邀约下,我就顺便过去看一看。放映的是精彩武打片,场内稀稀拉拉无多少人光顾。有的农民进场淘一转,与放映员小声说了几句,就出去同他人闲聊了。笔者觉得奇怪,便尾随一位出去的农民,向他打听其中缘由。他叫崔峰,是村里的养蚕示范户。他说,那些打来杀去的武打片只是看个热闹,而科教片却能解决我们种、养殖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我们能学到有用的真本事。刚才我已向放映员打听了,还过10来分钟,敌本片完了就进去看科教X;旁边一位名叫刘治明的老在抗…  相似文献   

19.
1999年7月2日,在成都市金牛区公安分局抚琴路派出所,记者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妇女在值班室大吵大闹,说:我千辛万苦拣了个包,就是该要辛苦费嘛!拾物归还要酬金,是天经地义的呀!事情经过是:某公司业务经理王某,在乘坐公共汽车到电脑城办事之际,不知怎么失落了公文包。两个多小时之后,有妇女打传呼,告诉王某包被她拾到,相约到国贸广场旁边取包。王某赶到,一边说谢一边掏出身上仅有的60元钱递过去。但拾包女不接钱也不给包,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不行!几十块钱就想把我打发了呀?看你的名片就是有钱人,少了几百块钱…  相似文献   

20.
县级小报人员少,兼职多。如何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尽力为读者做些报外服务工作?一年来,我们通过四条渠道加强了报外服务工作:一是重视来信来访工作,尽力为农民排忧解难。例如,去年10月,洪河乡一位农民开办了家庭制蜡厂,由于信息不灵,产品积压了八千四百包,金额达五千多元。他带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编辑部,要求报社帮他找找销路。我们尽力设法帮他解决,派记者同他一齐到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