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品德与社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论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充分挖掘校本课程独特的作用,既能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的发展。本文仅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等作一简要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范围校本课程主要以实践活动课为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围绕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来开展,以此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而言,应贯穿于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班会、晨会、少先队活动、家庭…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生活认知、拓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整合教材和学生生活素材,强化学生生活感知体验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生活认知积累体系,为全面升级课堂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其课程基础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与实践程度。笔者借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之生活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多给孩子们实践的机会,重视孩子们的真实体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核心课程。但在农村小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质量低下。从"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与督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入生活,重视实践"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师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小学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使学生参与到生活当中,在学到知识以后回归生活。本文简要阐述了品德与社会是如何联系生活,又是如何回归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9.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在"做"中学,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参与、激发兴趣、实践体验等特点,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能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将生动的品德认知行为与反映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就能扩大学生的品德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品德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发展与其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13.
<正>丰富多彩的品德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这两次转变的最理想的途径。在越来越重视课前实践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的当下,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应该更加追求高效。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把握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认知到行为的初步转变呢?一、课堂实践活动形式设计:源于生活,出于需要"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了一门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对社会生活进行学习,从中提高学生的品德累积社会经验。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门学科彼此交融,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根植于学生生活,同时服务于学生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本文通过课前生活体验、课中情景设置及角色扮演、课后延伸体验等方式,使得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形成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各方面的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实践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能提升《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生活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一、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激励性评价是“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增强成功愿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我们应当重视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素质为重"的教学理念,保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决定着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能否促进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进而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在思想与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传统死板,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性。因此,教师应当反思和改进思想品德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本文针对思想品德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关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促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旨在加强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9.
韩巴特尔 《考试周刊》2014,(22):161-16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学科。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知德育,而且能积累生活技能经验。作者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这就是说,品德课程重视综合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一些活动,探索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