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行为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  相似文献   

2.
万俐华 《江西教育》2005,(14):53-5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认知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活用教材,设计开放性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感悟历史,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个总目标,必须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作为品德课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采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强调实践性,是以活动的方式设计并组织实施的,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突出课程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董继荣 《广西教育》2014,(41):22-22
正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价意义重大,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公允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品德培育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客观、公平地表扬学生在日常表现、品德等方面的优点,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一、发展性评价教师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成长、变化,不要一成不变,不能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事物。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其课程性质可以引伸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由于其基本特征,落实到教学中,需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情境教学原理与课程设计原理的耦合,需要我们针对情境教学的特点,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们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其真实的道德认知。因此,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链接,切实提高德育的生动性、实效性、开放性呢?现以国标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谈谈我在十年课改实践中的几点尝试和体会。一、让课堂散发出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用"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三个词对现时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特征作了勾画。于是,教学成了实践交往活动的过程。活动在教学中的介入,较之以往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居先,学生视听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本课在设计上依据“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等德育理念,紧紧把握“活动性”和“开放性”课程的基本特征。采用猜谜、抚摸、表演、游戏、绘画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情感,增进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品德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前伸后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为了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和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实际生活中,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正是在长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生活经历和经验是实施品德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善于利用这一点.注重引领学生融人生活,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做到课内与课外巧妙结合.关注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和丰富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