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人类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即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加工和处理的过程。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9.1%,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去年同期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网络阅读率大幅攀升,  相似文献   

3.
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网上阅读”。网络阅读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阅读的优势(阅读资源的丰富性,阅读方式的便捷性,阅读活动的主体性,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等)能够使学生增大阅读量,创建虚实融合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探究式、合作式与个性化学习。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也会因网络阅读的弊端(对象的芜杂性,内容的随意性,技术的依赖性,注意力的散乱性,费用的制约性等)可能使学生被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危害学生的成长。因此,必须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客观分析网络阅读的优势和弊端,进一步加强语文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及其策略研究,从而有效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相关概念1.网络阅读对于网络阅读的定义,学术界已有多种解释,北京大学教授王素芳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她认为: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阅读正成为全社会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的多样性、丰富性、开放性、互动性呈现新媒体强劲的增长势头,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获取信息带来了空前的快捷,本文对大学生如何在网络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及健康向上的信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脑的广泛使用,人们的阅读方式已不拘泥于千百年来传承的文本阅读方式,网络阅读越来越凸显出在阅读中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利用网络阅读获取新闻、信息、知识等已经成为其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大学生抽样调查中,了解大学生对网络阅读所持的态度、认同度和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网络阅读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具有信息量大、获取知识方便、阅读手段多样化等优势,已成为高校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阅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但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等因素也给读者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引导读者进行阅读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个积极而复杂的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整合文本各种信息,全方位提升阅读素养。提高阅读素养的具体方法包括:借助非连续性文本,指导学生尝试阅读表格和图解,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从而深化立体思维能力;用多元呈现的方式串联各种信息,并指导学生有效选取信息,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展开生活教学法,导入生活话题并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领域知识的激增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学习过程.而在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作为两种最主要的信息载体——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档的阅读是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对人们的阅读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尝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来阐释读者获得材料所传递信息的心理过程,并在简述阅读心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对阅读心理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个性化教学环境,改善了教学效果,赋予了语文阅读教学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活动,即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获取语文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阅读行为。我校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阅读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张扬读者个性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网络文化冲击下,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网络阅读具有环境的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阅读过程的互动性的特点.导读新模式具有汇信息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做好网络导读的关键是提供信息,还要注意文本导读与网络导读并重.  相似文献   

12.
吴蓓 《考试周刊》2022,(9):29-3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获取的方式同样发生了巨变.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能够为学生现在乃至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作为综合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试,中考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文章将以浙江省语文中考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为例,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体验式阅读环境主要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持手段的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式阅读平台、动态增长的阅读资源,以及借助平台和资源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总和。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契机,阅读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这就使小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  相似文献   

14.
新型的数字媒体的出版及其阅读方式的生成,以一种新的姿态冲击着现代出版业.数字阅读实现了阅读形式的多元化.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出版方式,体现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化阅读的双重特征.数字出版是网络技术和出版技术的融合,是传统出版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和技术补充.传统出版方式与新型数字出版方式的共同存在与相互促进,将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学生来说,传统的文本阅读已不再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阅读以其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时空的随意性、阅读的自主灵活性,影响和制约着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质。因此,如何通过网络来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选择阅读范围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网络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网络文学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阅读成为一种需要语文教学关注的新的阅读方式.这诸多方面的影响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语文教学中要分析利弊,正确认识和对待以上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学生的阅览工具,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它既为广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良莠俱存,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意识,承担起对学生网络阅读导读的萤担。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普及,以及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普遍提高,来自互联网的电子文本开始被语言教学者用于课堂教学,网络探究阅读近年来被广泛尝试.由于网络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非线性、多维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网络探究阅读活动在阅读目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方面与传统阅读活动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本研究使用一个开放式的问卷,目的是探索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在网络探究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方式和所使用的阅读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在网络探究阅读环境下的阅读过程仍然和阅读传统印刷文本相似,大部分学生沿袭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他们不善使用归纳概括策略,不善利用图片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促进理解,但是区分重要和次要链接的能力较强;多数学生喜欢多媒体网络文本.上述发现为以网络为基础的英语阅读教学和阅读策略教学和训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阅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阅读中的迷茫,阅读视野的无限性自然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许多有害的信息,娱乐性阅读导致的认识上的浅薄,多媒体阅读氛围引发的想象力缺失,信息庞杂导致阅读原始目的的转移等问题显现出来。为此,应加强网络管理,重视网络环境净化,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品位,端正对阅读目的的认识,培养健康阅读兴趣,发展认知和创造能力,同时应注意与传统阅读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各种终端产品的日益普及,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资讯和信息的一种重要而日常的阅读方式。但数字阅读也有着很多缺陷,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行为甚至阅读态度。图书馆学科馆员应该强化对大学生数字阅读的引导与指导,使他们在数字阅读的同时也兼顾传统的纸本阅读,从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