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太阳能第一楼试运行的成功是我国对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开始变革的标志: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川的能源资源品种齐全,除了丰富的水力能资源外,煤炭、天然气、泥炭等常规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都有一定数量.但长期以来四川一直以煤炭能源消费占主导,使本来应该发挥优势的水能和天然气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第一楼自给性清洁能源选择的重要启示就是要充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高效利用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2.
一题一议     
[题目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读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GDP增长率比较表(表1),回答1~2题.1.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A.2002年 B.2003年C.2004年 D.2005年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高的原因有:①单位GDP能耗下降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③经济增长方式合理④汽车拥有量有较大幅度上升⑤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⑤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其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则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所需能源的提高不是量的投入,表明该国能源利用效率高,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在我国自然资源稀缺的形势下,为减少对世界能源市场的依赖,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监管体制三个方面提供了一些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畸形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了我国近几年严重的以石油、煤、电、水等为主的能源危机,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和法律、行政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变消费模式、杜绝公务浪费、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自身能源状况的刚性约束,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以煤为主和碳排放总量与增量双增长的局面。因此,节能与碳排放约束也就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整体要求。湖南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样具有高能耗、高排放性特征,这就要求湖南在"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充分认识能源的刚性约束,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加强政策引导,构建科学的节能型能源消费机制。  相似文献   

6.
替代能源与中国液化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危机的冲击和煤炭、石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全球许多国家今后几十年的能源发展中,天然气作为新型洁净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在国家环保安全和能源保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液化处理的天然气通过航运安全送往遥远的能源需求国,这就是液化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LNG)可以用作调峰手段,成为替代能源。由于国际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不同,LNG产业能源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不平衡,LNG在各个地区市场、运输、储存、计量、收益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需要实行液化天然气行业标准化。与此同时,充分开发与利用天然气资源,完善LNG产业链和挖掘LNG价值链,也将成为今后LNG产业政策与法规重点关注和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时间序列数据以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厦门的能源消费水平和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工业"三废"排放状况等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节能减排这些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中,应当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优先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对新的清洁能源的研发管理、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并重视能源的计量管理.  相似文献   

8.
能源反弹效应的大小影响了能否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选择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来刻画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 构建能源反弹效应测算模型, 并测算了我国1980-2012年的能源反弹效应, 其平均值为151%, 有着明显的 "回火" 效应. 通过综合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 提出了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进行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能源税收和补贴机制改革, 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构建能源全球互联网,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加强节能环保宣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人均消费能源的多少,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国家贫富的标志.近50年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有赖于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能源总量的控制,综合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别构建能源消费特征分类、经济指标相关性、能源消耗需求估计值和阶段考核方案等模型,运用Matlab7、Eviews6、SPSS等软件,对各省份能源消耗特征进行分类,得到能源消耗总量与资源禀赋、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制定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环境压力和能源消耗过度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发展领域不断扩张,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投资,在环境保护和降低能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我国2003-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探究绿色投资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投资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有积极影响,且影响显著,因此,我国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绿色投资领域的发展,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将缓解全球油气资源匮乏的局面、使油气供需基本面趋于平衡,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同时,在传统产油国、美国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互动格局。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应重新审视全球油气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形势,制定一套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国际能源战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能源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能源短缺又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不足、价格不合理和缺乏长远考虑,使能源和电力弹性系数过低。能源消费超前加剧了能源供求失衡,人均资源不足和资源结构、地区分布不合理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要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大力发展水电。改善能源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把节能放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也快速增长。一百多年以来,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明显的温室气体效应,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挑战,甚至是一定程度的灾难。为此,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气候协议《巴黎协定》,并提出了具体的"双碳目标",科学规划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描述江苏1995-2016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趋势及其结构的时间演变轨迹基础上,采用LMDI模型对该时期能源消费量增长因素展开指数分解;且重点考察城乡的不同。研究发现,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在平稳波动中上升,城乡间差距总体扩大,呈现出城镇“石油、电力与天然气”三足鼎立、农村以电力为主导的消费格局。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第一主因、消费倾向位居第四、能源消费结构作用极小;而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均不同。这五因素的影响效应在正负方向与数值大小上,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这些实证结果为控制江苏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均衡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过分依赖煤炭能源以及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频繁变动等是造成我国能源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树立能源结构安全的发展观,减少煤炭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过大比重,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使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相适应,是增强我国能源结构安全性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一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在持续增长,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会越来越少,且利用这类能源会带来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势必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动。在新熊彼得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回归的方法分析我国能源消费低碳化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对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就业,避免失业的增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风力发电是除水力发电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针对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介绍了国内外风能资源的分布以及风力发电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在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因素分解法和协整及协整检验研究中国流通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流通业产值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正向因果关系;流通业能源消费的增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值、其次是部门能源强度、最后是结构因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强度的下降会促使流通业能源强度的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重的下降将有助于石油消费强度的下降;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比重的下降将有助于电力消费强度的下降.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流通业能源强度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