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比德"自然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多层面的,儒家、道家、"屈骚"、佛家都对"比德"审美自然观贡献了理论基础或拓展了"比德"的疆域。儒家之"雅"、道家之"真"、"屈骚"之"情"与佛家之"禅"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这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往往与对君子道德人格的褒扬相结合,通过“君子比德”的方式赋予自然物以美的价值。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以“仁”为核心,形成了以“善”统“美”的审美现照方式,对后世文学及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5.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美学思想,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是"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哲学观念在生活环境创造上的体现.这个美学思想应和了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为其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基本美学思想与其他门类艺术的美学思想有共同之处,又因园林集空间与时间艺术为一体而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比德”是孔子游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观。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孔子不仅赋予自然山水、松柏、兰草等以“德”的品性,同时一些不太为常人所留意的自然景象也常常引起孔子的“德性”观照,体现出孔子内心非常细腻的“比德”联想和审美思考,这种游历审美观对后世文人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及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与先秦儒家相比,董仲舒的自然比德观无论在本体、喻体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有重要的突破,使先秦儒家以道德寄寓为主的比德观转变为以道德践履为主的比德现,对这一转折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信仰和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8.
比德与移情--中西自然审美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德”说和“移情”说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两者有某些共同共通之处,但“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其间差异表现在理论谱系、哲学基础、心灵内容、理论形式、心理机制和主客关系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比德”说和“移情”论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从它们的理论脉络和主要特征可看出它们的“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两者的思想背景、内容与形式、心理机制等三方面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便注重自然之美对主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同时自然美对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美育以“悠乐忘身”为审美形式,更以“君子比德”为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内涵,论述了福建省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在分析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几点建议:解放思想,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充分研究、挖掘、整理、利用福建省茶文化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倡导文化消费;培养、引进文化人才;加强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12.
田丹 《南平师专学报》2014,(1):10-13,35
闽北古民居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深受闽学骨干--朱熹理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直接的是“文从道出”的装饰理念,“托物言辞”的造物手法和“气象浑成”的艺术理想。本文结合武夷山古民居的装饰、布局、色彩实例,分别对以上三方面影响进行了诠释,以探索闽北古民居这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表现民族文化内涵、创建民族文学特色的追求目标;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美学原则;寻求思维模式多维、撷取方法手段多样的美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侯,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以"大"论尧."大"既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伦理内涵与审美悦乐协和统一的艺术与人生诉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孔子观尧,以之为"大",实际上孔子是在肯定尧之人生历史地表现为其盛(至)德与崇高、广大且光明之审美风貌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化德育模式就是以道德教育的超越理念为哲学基础,以实现道德自由为宗旨,以德育美的建立为目标,去提升德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道德教育在对人生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过程中完成。  相似文献   

18.
墨子的美学思想属于伦理美学的范畴,而非形式主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经验,而爱的经验和其他审美经验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同的:人在爱之中体会幸福,就是对美的人生的体悟;爱使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可以说,是爱缔造了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关于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与建设上,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在思想上偏重于技术与制度设计等实用方面,二是在总体上显得比较抽象与空泛。学习型社会在学习的具体内容上,至少应包括五种知识谱系:一是哲学知识谱系,二是政治知识谱系,三是实用知识谱系,四是伦理知识谱系,五是审美知识谱系。其结构关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哲学与政治的层面,集中体现了最高的发展理念与现实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实用知识的层面,既是哲学语境中发展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时也是政治上的现实发展目标的具体实施手段。三是伦理知识与审美知识的层面,与前两个层面不同,美学与伦理学提供的是两种具有超越意义的生命活动方式,并划定了学习与教育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20.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层面的人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他把履行伦理的义务和责任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宗教层面的人是基督的信徒,他把对基督的信仰视为自己存在的最高使命。克尔凯戈尔将宗教层面视为人的存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