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革命派对于民主问题的理解显得较为简单,他们在论战中更多地关注“排满”,将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视作“排满”的必然结果,因而对民主问题准备不足。立宪派对于民主问题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新之间关系的认识上虽然也不尽完整,但关注国民素质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又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尽管双方在论战中多有差异,但对于以政治制度民主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强烈诉求又在深层次上显示出了较大的同一性。两派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没有能得到实现,说明胜利并非革命派所独有,而失败也并非只属于立宪派。  相似文献   

2.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它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虽同属一个阶级,但由于彼此经济利益的不同,和封建势力的联系有亲疏之别,因而政治态度显有差异。从一九○五年同盟会成立起,到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止,两派经历了一个“对立——联合——分裂”的过程。现分述如下。一、从对立趋向接近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要是依赖政治上、经济上的封建性联系而得以扩大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3.
清末立宪派是由地主、官僚、大商人等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派别 ,而革命派则是由手工工场主和一般商人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政治派别。他们虽然同属于资产阶级 ,但由于二者的经济地位不同 ,出身不同 ,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 ,决定了二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既有斗争又有联合。 一、由对立到联合作为资产阶级上层政治代表的立宪派 ,一方面因为它代表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关系 ,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统治秩序相对立 ,因而 ,要求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反对外来的侵略 ,具有革命性 ;但另一方面 ,它又主要依赖于…  相似文献   

4.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此举为清政府推行政治改革采取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意识到高素质的随从人员是考有实效的前提条件,遂将归国留学生作为重点选拔对象。在出洋考察过程中,具有留学背景的随从人员承担了几乎全部重要场合的翻译之职,正在国外留学且倾向立宪政治的留学生亦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考察事务,热情积极,展示出新知识阶层日益成熟的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同时,考察团亦将与留学生接洽、调查留学教育现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不仅在于为政府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也是了解、引导留学生的政治取向,进而与革命派争夺留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对晚清政府何以推行地方自治,人们以往大多从革命派、立宪派的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晚清政府最后几年把地方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各地加以推行,其原因不仅仅是围绕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利益关系,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增长、新文化因素的冲击、专制体制的衰落等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历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董方奎同志的文章《论“滦州兵谏”和“士官三杰”》(以下简称《董文》)。作者把曾经活跃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的吴禄贞、张绍曾和蓝天蔚三位出身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新军军官称之为立宪派。由于篇幅所限,对张绍曾、蓝天蔚如何评价,姑置勿论。笔者仅就吴禄贞究竟属于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力量。自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派利用《民报》作舆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其宣传内容之一,并把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宣传介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们的宣传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中国政治史,革命与改良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统上,人们在研究中一般是褒革命而贬改良,但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与改良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清末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活动,无论从双方的目的或性质上看,都具有更多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起,到1913年二次革命止,革命派与立宪派经历了一个“对立——联合——分裂”的过程,宏观全国,这一论断是对的,倘微观湖南似不尽然了。事实说明,从一开始,湖南两派就过从甚密,在随后的活动和斗争中,相互理解、支持,直至携手投入辛亥革命,从未出现过对立到联合的步骤。  相似文献   

10.
1894 年革命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兴中会成立, 五年之后即1900 年他们才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 究其原因在于革命派在办报意识、人力财力、受众群及政治环境等方面, 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主观方面, 即革命派优先考虑武装起义, 将武装起义的重要性置于革命宣传之上。  相似文献   

11.
立宪派与革命派关系历来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也相当丰富,但多数是从政治理论角度出发评析两派的关系,本文则着重从众多史料记载方面出发,以1905年到革命前夕的时间为经,史料为纬,解构当时的革命语境,重构爱国救亡的历史现实,较为详细地理顺两派海内外阶段性关系,以求更为全面地了解两派之间关系始末。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会党反清斗争经验的丰富和政治经验的缺乏,注定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争取的社会力量;会党简单、率直、行侠好义的性格特点,以及革命派对会党这一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则定格了革命派与会党之间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为争取会党参与,革命派采取了必要的手段与方法;在革命派领导发动的武装斗争中,主要领导皆为会党首领,会党徒众可以说是“无役不与”,革命派利用会党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策略。在完成反清大业后,革命派对会党的态度骤然变化,无情地将昔日的盟友抛弃,对会党组织加以取缔、镇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会党的革命『生与破坏性这些本质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大变动的时期,实现政治近代化的课题日益迫切地摆在了面前。实现什么样的政治近代化?怎样实现政治近代化?其时,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立宪派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清政府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三个方案的矛盾斗争,构成了清末政治的主要内容。探索这三个方案的形成、内容实质以及各自的结局,有助于我们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中国实现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大变动的时期,实现政治近代化的课题日益迫切地摆在了面前。实现什么样的政治近代化?怎样实现政治近代化?其时,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立宪派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清政府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三个方案的矛盾斗争,构成了清末政治的主要内容。探索这三个方案的形成、内容实质以及各自的结局,有助于我们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中国实现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革命派知识精英借助西方的种族理论成功地论证满汉之别,宣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之辨",从而为革命排满制造了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同盟会是国内革命派力量壮大和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的产物,是孙中山的救国革命思想实践与留日学生界革命风潮高涨所形成的结晶。在同盟会的筹建过程中,孙中山的重要角色不可或缺,他的核心作用无人可以替代。如果没有他十多年组党实践经验的升华,没有他最早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民主革命政纲,没有他对各省留日学生精英的巨大凝聚力,1905年就不可能有全国资产阶级统一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本文于彰显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过程中巨大作用的同时,还对与同盟会成立有关的一些史实进行了必要的订正。  相似文献   

17.
《宪志》日刊是清末立宪运动高潮时期由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的一份立宪刊物。《宪志》日刊的宣传内容有对立宪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更多的是结合时局对清政府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及时报道和评价。从该刊物的宣传内容与特点,可以看出清末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表现方式,以及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目标上的相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高涨的同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在为争取中国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而奔走呼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这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1903年,君主立宪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经在国内和海外留学生、华侨当中产生。当1905年清政府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而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时,资产阶级改良派重新活跃起来,要求立宪的呼声十分高昂和迫切,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因此被称为立宪派。当时的立宪派大体可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  相似文献   

19.
晚清预备立宪期间,立宪派以变革政体为核心进行全面社会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上鼓吹立宪政治,发起请愿活动.以促进早日召开国会;经济上积极提倡兴办实、世;文化上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促进地方自治,提倡文明风尚。立宪派的政治目标虽没有实现,但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爆发前,梁启超同革命派长期处于斗争状态。这种斗争属于什么性质?是敌我矛盾,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内部两个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它直接关系到对梁启超的评价,有必要讨论清楚。 一 梁启超与革命派的矛盾始于1900年。由于梁启超是康有为的高足弟子,关系非同寻常,革命派同他的矛盾又和同康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故在论述梁和革命派的矛盾之前,必须回顾一下戊戌变法前后康同革命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