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佳 《华章》2012,(16)
侵权致人死亡是最严重的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侵权死亡赔偿制度是为了弥补该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而建立的,规定了侵权死亡赔偿的内容、范围、计算标准和请求权主体等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侵权责任法》确立了一系列关于侵权死亡赔偿的规范,时于解决司法实践当中长期存在的争议和法律规范间的冲突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该法律对侵权死亡赔偿的规定仍然存在避开争议、对关键性问题解释模糊不清、实践难以操作等问题.完善我国的侵权死亡赔偿制度,必须建立独立、统一和完整的侵权死亡赔偿制度,必须在侵权责任法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赔偿的性质、范围、计算标准和请求权主体,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其具有的惩戒功能而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在侵权责任法领域和合同法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肇始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化于《食品安全法》,发展于《侵权责任法》。就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惩罚性赔偿责任而言,由于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的缺陷,使其执行效果与立法目的存在巨大差距。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制裁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起到对同类违法行为的遏制作用,必须从立法角度完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采用无过错(严格)责任;修改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标准,变"价款"为"实际损失";将精神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安全食品,保障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产品责任领域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然而还存在不足之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过于严格,而赔偿数额又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这将影响此制度的价值。文章探讨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惩罚性赔偿数额确定可操作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侵权责任法》第77务明确了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制度,其正当性之争及适用问题成为侵权法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国内外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的法律发展表明,该制度在各国侵权法中不具有系统化特征.从高度危险责任制度的设立目的、严格责任的本质特征以及节约社会成本等角度分析,限额赔偿制度在理论上缺乏正当性.在最终废除高度危险责任领域中的限额赔偿制度之前,我国有必要正确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条文,并适时调整最高限额.  相似文献   

5.
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近亲属财产损失的赔偿。根据侵权责任法填补损失的救济功能,死亡赔偿金原则上不应适用统一赔偿标准,而应当采取以死者年龄和职业平均收入决定的差异化的赔偿标准,取消户籍因素对赔偿标准的影响,以体现侵权责任法矫正正义的法哲学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间接体现了这一原则,未来司法解释应当做出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6.
带着无数人的期盼,<侵权责任法>终于在接近2009年年末颁布了.该法不仅涉及了交通事故侵权、产品缺陷、医疗侵权、网络侵权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填补了许多权利空白,提出"同命同价"的赔偿原则,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了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无一不是该法的亮点.但是,<侵权责任法>并不是完美元缺的,依旧存在瑕疵,有关机关应当尽快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和政策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侵权责任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公民的民事权益似采用概括保护方式,但是由于纯粹经济损失的特殊性,其涉及到最难以把握的利益衡量——行为自由与权益保护,因此,我们不能一概予以保护,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也应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本文将从各国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立法模式的比较以及欧洲侵权法原则的启示出发,在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下为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模式寻找一条符合我国立法和实践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属于侵权责任法调整的范畴。在侵权责任法规则体系中,对于一般侵权行为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是此类侵权责任构成的决定性要素,是责任归结的最终要件,无过错即无责任[1]。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有关规定,教育机构对于受害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推定过错责任,对于受害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学生伤  相似文献   

9.
2005年颁布的《公证法》对于公证制度规范化与法制化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有关公证赔偿责任的认定及责任承担等问题,一直困扰公证学界,阻碍公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操作方式,法律存在未明其意之处;另一方面,《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晚于《公证法》,两者对公证责任认定及构成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侵权责任法的视角下分析公证赔偿责任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在赔偿数额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因此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及社会上关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辩论。《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是否符合法理而非社会压力下妥协的产物还有待商榷。通过讨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从生命双重价值观和人身损害赔偿类型两个角度解读了死亡赔偿金数额差异的合理性,对《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在指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在产品责任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该制度的设立具有公正、正义和秩序等法理基础和正当性。现阶段除了产品侵权需要严加惩罚外,笔者认为其他恶性的、严重危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造成财产损害或人身损害的行为也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同时立法应从保护被侵权人利益和维护社会正义出发,应适当扩大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2条正式确立了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针对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进而转入司法实践,对其进行规范适用和制度完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惩罚性赔偿理论基础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元素和现实国情,从适用范围、构成要件以及举证责任等方面展开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独立性证成,并探索建立惩罚性赔偿诉讼费减免制度、基础性法律关系的公共利益标准、多重评价下的同质责任抵扣制度以及统一惩罚性赔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统一标准的死亡赔偿,这会造成补偿不足和预防不足,无法实现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功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精神损害赔偿采用统一标准,而财产损害赔偿则必须体现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历来为学界争论不休,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法发〔2010〕2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似乎对这个问题明确了下来,但在实务操作中,仍然困扰着司法机关和法律从业者。  相似文献   

15.
《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于建筑物抛掷物品损害赔偿如何承担责任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司法实务中,该条文对赔偿的具体份额未作明确规定,存在受害人难以得到有效补偿和救济等问题,由是,《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精神难以彰显。因此,政府应通过强化商业保险、完善社会救济及相关制度等方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人侵权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补充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责任法》第40条承继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学校对第三人侵权学生伤害事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判决是判定学校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判定学校承担"补充责任"的判决,也没有真正适用补充责任的规则。《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的实施,应当明确"补充责任"的适用范围与规则。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是在私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对受害人提供全面救济的法,是一部保护民事权利的法,标志着我国民法体系趋于完善。在本文中,针对《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几个显著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以期对侵权法的适用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及第47条分别规定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和恶意产品责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是我国民事基本法律首次对两制度的明确规定,是我国立法上的重要进步.但同时,因为两种制度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及制度功能等方面多有交叉和重叠之处,在实际同时运用时会带来困惑,但《侵权责任法》及我国此前的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中对此均无明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成为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的一大亮点,但其惩罚、威慑不法侵害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制度的合理建构。《TRIPS协议》在惩罚性赔偿问题上持宽容态度,英美等国在确定惩罚性赔偿金数额时重视考察侵权人的主观意图,德国法律关于受害人不能从损害赔偿中获利的传统立场逐步松动。我国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应当借鉴境外的成功经验,坚持人民法院判定赔偿金数额原则,明确赔偿倍数,合理确定计算基数,构建适应我国专利法治实践需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侵权责任法通过其功能对受到侵害的权利和利益予以保护,从而达到一种利益的平衡,侵权责任法的功能是体现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和司法最重要的部分。至今日,侵权责任法的功能也呈现一个渐次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复仇、赎罪、惩罚、赔偿损害和预防损害等。在现代社会,对侵权法的功能有单一功能说、双重功能说、多重功能说,其中,多重功能说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