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和《汉乐府》都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的战争诗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于战争的不同情感倾向通过战争诗表现出来。汉乐府战争诗的情感倾向对《诗经》有比较明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诗经》与汉乐府中均有一定篇幅的弃妇诗,由于时代等方面的不同,《诗经》与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也存在很多差异。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类型比《诗经》多,所刻画的弃妇形象比《诗经》中的更为生动饱满,性格特征也更为复杂;在面临被弃命运时她们或者更具有奴性或者反抗更为决绝。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汉代女性所受的礼教约束较之前代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3.
王红信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35-36,41
通过分析《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诗的不同,认为《诗经》中的情诗恋歌质朴自然、率真热烈,歌颂了女性本身的美,而且笔法拙朴;汉乐府民歌中只有少数反抗礼教的诗歌,赞颂女性多囿于道德美,艺术上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4.
在《诗经》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博采众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明确提出"废《序》言《诗》",主张"以《诗》说《诗》",求《诗经》的"本文本意",为后人从文学地理视域解读《诗经》文本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他抛弃小序和《诗谱》比附政教、以美刺言《诗》的做法,在《诗集传》中用"地域界定+风俗考察"的方法解读《国风》,将地理视角贯穿于对具体诗篇、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中,并在《诗集传序》中提出文学与地理之间"物-人心-诗"的关系链条,直接影响了宋末的王应麟.  相似文献   

5.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章文 《初中生之友》2009,(11):38-39
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7.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一、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中国诗歌起源于《诗经》,后到《楚辞》,经过了"汉赋"以及"汉乐府诗"积淀,孕育了"建安诗歌"及"魏晋南北朝民歌",到达唐诗宋词的巅峰,逐步转化风格到元曲乃至明清诗歌,直到发展到近现代诗。而古典诗词因为它的格律性,使其与音乐有着那份天然,达到一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艺术起源上来讲,诗、歌原为一体,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即古人对此的阐述。[1]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国之一。在长期形成的灿烂文化中,古典文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珍藏着多少雄视千古的文学巨著!而《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座文学宝库中颗颗璀灿的明珠。诗的国度诗歌多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包括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500年间的诗歌。原称《诗》,共有305篇,又称《诗三百篇》。因后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开始称为《诗经》。汉时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后只  相似文献   

10.
就"婚恋诗"来说,汉乐府与《诗经》呈现出较大的不同:汉乐府逐渐丧失了《诗经》中的原生态,人的本真情感部分地被外在的道德教化替代,人性的自然美部分地被宗法伦理所取代。乐府诗中的"婚恋诗"平添了一种在伦理笼罩之下的忧郁与悲剧色彩。无论是意象由自然事物和淳朴情感过渡到人间伦理与社会生活,还是由歌颂原生态的欢娱到拷问"束缚"与"顾虑"中的人性的悲剧,都显出一种原生态的流失。创作层面更是逐渐回避现实,多诉诸想像,借助寓言和其他浪漫主义手法,或者是更具隐喻性的语言来艰难地言说,这也是对原生态的背叛,就原因来看,主要是汉代中央集权,思想开始走向专一,独尊儒术的影响,经学兴起,楚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代文人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一个经学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宋儒在探寻和辨正《诗经》的本义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宋儒把先秦经典和诸子的用《诗》之义与《诗》本义区别开来,不信毛、郑"迂滞"之说。宋儒在阐释方法和阐释依据上寻求突破,变"据序言诗"为"据文求义",并注意《诗经》抒情、象喻和讽谕的文本特点,批驳前人,解决疑惑,能做到"置心平易",以"情""理""道"等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是个重大突破,并惠及后代的《诗经》学者。  相似文献   

12.
汉代四言咏物赋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变异,从《诗经》的"比",荀赋和其他先秦韵文中的"隐",到四言咏物赋的状物,诗的表现方式异化为非诗的再现。这一倾向的辐射又形成咏物赋与箴铭同体异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 《钓竿行》,汉乐府旧题,属鼓吹饶歌曲,古辞已亡佚,《乐府诗集》卷十八列其为《鼓吹曲辞》,崔豹《古今注》云:"《钓竿》者,伯常子避仇河滨为渔者,其妻思之而作也。每至河侧,辄歌之。后司马相如作《钓竿》诗,遂传为乐曲。"曹氏诗意,余冠英先生《三曹诗选》认为是写男女情爱的,因鱼"在歇谣里常常用做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并引《诗经·卫风·竹竿》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召南·驺虞》一诗本义的理解,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不论是"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还是不带宗派门户偏见的"独立思考派",对《驺虞》诗旨的探讨都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诗》之为"诗"是因为它本身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结合《驺虞》诗篇的情感基调、诗歌反映的时代文化内涵以及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来看,它应该是一首哀叹艰苦狩猎生活的诗。  相似文献   

15.
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正> 汉乐府,简称“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整理诗辞歌谣的。汉乐府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继承了《诗经》之后,再一次以民歌创作给诗坛带来新鲜的血液,为文人诗歌提供了优秀范例和新的推动力。仅从现存汉乐府四十多首民歌里,其中《陌上桑》要算遗留下来的上乘之作,叙述了一个使君(太守)侮辱一个采桑女(秦罗敷)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载有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诗经》的对话,称赞子夏"可与言诗"。所谓"言诗",历来理解为对《诗经》义的讨论,从而把子夏言诗作为他通晓《诗经》之本义并写作《毛诗序》的证据。其实,孔子的"言诗"是"赋诗言志"的意思,它在春秋时代是从属于礼乐仪式的说话方法,与后来直接讲解《诗经》的《毛诗序》没有关系。孔子对于《诗经》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赋诗"而展开的,而并没有阐释《诗经》之本义。战国以后,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由礼乐仪式转为经典,才产生了企图诸首解释《诗经》的《毛诗序》。但因为释《诗经》者仍未脱离上古以礼乐为治的时代所形成的隐喻思维模式,仍然用发微索隐的方式去理解《诗经》,故使《诗经》的本义长期被掩埋。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一部抒情诗集,其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叙事因素。不论从叙事内容、叙事形式还是叙事技法上来说,汉诗汉乐府都显示出与《诗经》一脉相承的联系。汉诗汉乐府显著的叙事特征,是对《诗经》中早已大量出现的叙事因素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关宣姜、文姜、哀姜的诗一直被人们称为"刺淫诗",三位姜姓女也多被人称为"淫荡"。然求之《诗经》内证,考之典籍记载,齐姜女"淫荡"说不能成立。这实际是春秋新变下风气的浸濡,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