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镜秘府论》初稿编撰当在817年以后,不太可能作于空海居高雄山寺时期,日本小西甚一的看法可能有误。817年前后空海向嵯峨天皇谈到《文镜秘府论》的有关问题,并被敕赐高野山,可能因此考虑真言宗理论体系的完善。恳请空海编撰《文镜秘府论》的"一多后生"应当指空海的后生弟子实慧,"一多"可能指《周易》变化成卦"两少一多"的少阴之数即32这个数,可能指"后生"的年龄。实慧32岁,正在817年。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诗格》系伪书说一度影响甚广。直到《文镜秘府论》传回国内,学界才肯定了"王昌龄确实撰有《诗格》"以及《文镜秘府论》本《诗格》的可靠性,并以《文镜秘府论》本《诗格》为参照,研究《吟窗杂录》本《诗格》的真伪。考察王昌龄诗歌创作对《诗格》引诗的接受及其与《诗格》理论的相互验证,可作为《诗格》真伪考证的两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日僧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是唐代一部比较成系统的诗歌理论专著,它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保存了一些中国已经失传的重要的诗论。《文镜秘府论》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声律和意境的创造。它集中反映了唐代的诗风的全貌,而且显示出从尚声律到尚意境的转变。空海作为唐代来中国留学的日僧,为中国关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镜秘府论》(以下简称《文镜》)是研究初盛唐诗格类著作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保留了初盛唐人关于诗歌对偶的理论和类型总结。但《文镜》中的属对类型虽经空海整理,仍有许多模糊重叠之处,给后人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文镜》中的"二十九种对"进行概念解读和辨析,并结合现有成果中关于"二十九种对"起源出处的考释,探寻初盛唐属对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文镜秘府论》所引用的材料,大部分在中国都已散失,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文镜秘府论》辑存的创作理论,即全书六卷中地卷之"十七势"、"八阶"、"六志",南卷之"论文意"、"论体"、"定位"等。以《文镜秘府论》创作理论为切入点考察其来源,立足于作者赴唐之前在日本国学习背景、赴唐期间习得内容,以及归国后在中国所学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文化创作而成的《文镜秘府论》进行综合考订,可以发现其创作理论主要溯源于中国古代文论。  相似文献   

6.
从笔者在日本所见原始写本的材料来看,《文镜秘府论》对属论有过多次修改,一稿照录罗列原典,二稿三稿有所综合补充,草本北卷末曾准备编入一“对属法”。这反映了日本学人对汉诗对仗特点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形成了日本汉诗律诗多,讲对仗的诗多,对仗工稳圆熟,对属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日本汉诗汉文理论著作多以《文镜秘府论》为基础,但又进一步分析了对属的复杂情况,说明自《文镜秘府论》形成的对汉诗对属特点的认识,深入于日本诗学之中。  相似文献   

7.
空海入唐与《镜秘府论》编撰意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空海在福州和阎济美、马总的交往就与学有关系,可能有意识地要和当地人交往。在京城长安,空海的主要精力在寻道求法,但仍和义操等“缁素”人有过“诗赋往来”。离京之后在越州和朱千乘等人互赠诗,向越州节度使求内外书,有意寻访学类书。他访得的诗论作,后来多编入了《镜秘府论》。这说明,空海此时可能已有某种编撰意识,至少客观上为《镜秘府论》的编撰作了资料准备。  相似文献   

8.
唐代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文学批评与诗歌理论研究也相当活跃。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散论,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白居易《与元九书》等;二是专著,如释皎然《诗式》、释空海《文镜秘府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三是以理论结合选诗,兼以评语,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等。就其侧重面而言,唐代诗论有两派:一是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偏于宏观研究。由初唐的陈子昂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直到晚唐的皮日休,他们  相似文献   

9.
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 王昌龄《诗格》之真伪历来是撰文学文论史者深感棘手的问题。《四库总目提要》一九五集部诗文评类司空图《诗品》提要中说;“唐人诗格传于世者,王昌龄、杜甫、贾岛诸书,率皆依托,即皎然《杼山诗式》,亦在疑似之间”;又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吟窗杂录》提要说:“前列诸家诗话,惟钟嵘《诗品》为有据,而删削失真,其余如李峤、王昌龄、皎然、贾岛、齐巳、白居易、李商隐之书,率出依托,鄙倍如出一手。”于是一些慎重的学者们提到王昌龄的《诗格》时总要加上“托名”字样。日僧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于清末被介绍到中国来,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文论史上,继第一篇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之后大约五十年光景,又出现了一篇文论名作,这就是陆机的《文赋》。这篇两千字左右的光辉论文,曾为日本的遍照金刚录入《文镜秘府》。它和《典论·论文》不同,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纯粹的创作论。《文赋》的作者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江苏省松江县境)人。生于吴晋帝孙皓永安四年(公元二六一年),卒于晋惠帝泰安二年(公元三○三年)。在他四十三岁的那一年,为成都王司马颖的大将,封为平原内史,兵败被杀。他原是孙吴的贵族,他父亲陆抗,祖父陆逊,均系孙吴名将,并与孙氏联姻。  相似文献   

12.
1.1.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古代格律诗和诗歌格律形成的时期,当时一大批诗人热衷于探索和倡导诗律,利用字声平仄的交互应用而构成了一种自别于古风的新的诗体,即永明体,或称齐梁体.这种诗体若从声律结构上细加分析,则可归纳为三类:即粘式结构、对式结构和粘对混合式结构.其中的粘式即是后来所说的近体诗的声律结构,古人是将它包括在齐梁体中的,例如日僧弘法大师在《文镜秘府论·天卷》中曾撰有“齐梁调诗”一节,所举诗例就包括了粘对合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诗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镜秘府论》所收王昌龄《诗格》,可能经后人补辑,但基本内容是可靠的。其中有根据他为人讲作诗法时的纪闻辑录而成的语录体,也有有意著书而成的书面语体。一些内容作于为江宁丞时,但有些内容当作于贬龙标之后,包括语录体和书面体。以前我们只认为它作于贬江宁丞时,是不对的。王昌龄《诗格》的注文也可能为王昌龄自注。  相似文献   

14.
唐前声律以“四声”论而不以“平仄”论,据《文镜秘府论》载,“文”、“笔”皆运用声律,具体规则有:一句中两分句句末声律相间,上句与下旬相对,第一句末不得与第三句末同声,第二句末与第三旬末止可同声不应同韵,第二句末不得与第四句末同声,骈文上四句与下四句的声律调谐。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是一部大十六开本的索引式工具书,正文429页,外加《凡例》、《法文拼音检字》《英文拼音检字》目录36页,共计465页。由于该书出版时未有署名编纂者,王元化、祖保泉、日本学者海村唯一等教授皆认为是王利器教授的作品,更有人将王利器先生的《文心雕龙新书》和《文心雕龙新书通检》相混。其实《文心雕龙新书通检》的编纂者是吴晓玲。两者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的两部书,不可混淆,特作辨析。  相似文献   

16.
为《金瓶梅》中大量的方言、俗语和其它词语释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方面,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吉本》)和上海市红学会、上海师大文研所合编  相似文献   

17.
在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后边附有《〈金瓶梅词话〉难解词语待问篇》。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表示赞同。为了抛砖引玉,我们就其中十三个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研究时参考。1.做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183;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成书于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是用接近口语语言写成的,使南北朝时期许多语词得以展现,是当时语言的真实记录,因此具有珍贵的语言史料研究价值。王利器先生的《颜氏家训集解》对《颜氏家训》中的语词进行了解释.其中的一种解释可供《汉语大词典》修订时采择,但也有一些解释不是很恰当。  相似文献   

20.
记叙文既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更是高考中阅卷老师青睐的文体。为此,厘清记叙文写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应该说,结构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日本的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这样写道: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大意就是:写文章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