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出了一道题:“10除以5,得多少?”学生答:“10除以5得2。”老师还是扣了分。规定答案是:“得2。”记得我上初中时,一次因划句子成分与语文老师争执不让。最后,老师大声说:“我这是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啊,从小到大,我们太习惯于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2.
有时,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挥,在教师的固定思维程序中、固定标准下往往“死机”.教师需要研究“死机”的情况,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在标准答案下“死机”“小花已经吃了10个苹果,桌上还剩12个苹果,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标准答案是:12 10=22(个)或10 12=22(个),而有的学生的答案则是:22-10=12(个)或22-12=10(个),答:妈妈买了22个苹果.评分时,教师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标准答案固然很好,让我们教师手上有一把刃剑,能很好地评判学生的结果,但它恰恰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的意识.我们应该看到标准答案的局限性,它不能很好地…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主张很多,我提出一条,应该继承孔子。我推荐语文老师经常看《论语》。孔子给学生解答问题,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孔子每一次回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没有“标准答案”,但最后的目的就一个——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  相似文献   

4.
“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然而,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相似文献   

5.
儿子期中考试卷拿回家 ,语文有一个地方出了错 ,没得满分。原题是 :照样子 ,写出下面汉字的组成 :如蚁 (虫———义 )。“远”字儿子是这样写的 (辶———元 ) ,我一看 ,应该对呀 ,怎么还打了“×” ?儿子在一旁发话了 :“老师说标准答案是按笔画顺序写 ,应先写元 ,后写辶。”我不禁啼笑皆非 ,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汉字组成 (并且有例子仿照 ) ,至于学生理解为先写偏旁 ,还是按笔画顺序写 ,都应算对呀 !“标准答案”顾名思义 ,就是评判试卷的准则、依据。笔者认为 ,“标准答案”的制订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象汉字的笔画、笔顺、音节 ,词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夜与白天     
一位长者问他的弟子:“谁能告诉我黑夜在何时结束,白昼从何时开始?”一个弟子脱口而出:“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够区分远处的动物是羊还是狗的时候,白昼就开始了。”“不对。”长者很失望。“能够看清远处的树木是无花果还是桃树的时候,白昼就开始了。”另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答道。“也不对!”长者有些生气。“那什么时候是白昼的开始呢?”弟子们异口同声地问道。长者严肃地对弟子们说:“只有当你们能够看到对面人的脸孔,认出他是你们的兄弟的时候,才是白天的到来。否则,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对你们来说都是黑夜。”黑夜与白天@参参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老师问学生,雪化了以后会成为什么。一个学生说“春天”,老师脸上有些茫然;另一个学生连忙纠错说“水”,教师才露出“此乃标准答案”的微笑。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努力去开发,而不是简单地扼杀。那  相似文献   

8.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7,(11):38-38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及其教学评论中,对“标准答案”的声讨与批判似乎越来越多,矛头的指向,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火花。早先指责的通常是语文学科中的标准答案,后来连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标准答案也在指责之列。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位学生自信地回答道:“是春天!”可惜这位教师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因此,回答“春天”的学生错了,他学习的自信力开始动摇。这位教师太注重标准答案了,以致于抹杀了学生可贵的创造性!‘‘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有什么不对的呢?不是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想象力吗?  相似文献   

10.
一、考试改革的一次尝试学生们听课、做作业、答题、应试,所有学习活动几乎全是围绕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与学的效果都用这些标准答案来检验。于是,学生们被老师牵着走,记忆、回想、练习、模仿,慢慢地知识增多了,人也“成熟”了,失去了无知,也失去了童年的“非非之想”。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教师阅卷时总要先搞个“标准答案”,这样阅卷时就可以避免不少麻烦。应该说,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以前我自己也是常常这么做的,而且效果也不错。然而最近一次阅卷时,碰到一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和“标准答案”相距甚远,但仔细体会,却又觉得这个解答颇有道理,这就提醒了我:碰到和“标准答案”不同的结果时,教师不应当轻易地打上个“×”,因为“标准答案”之外完全有可能还有正确的答案的,特别是语文试卷中的一些分析题目,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黑夜vs白天     
一位长者问他的弟子:“谁能告诉我黑夜在何时结束,白昼从何时开始?”一个弟子脱口而出:“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够区分远处的动物是羊还是狗的时候,白昼就开始了。”“不对。”长者很失望。“能够看清远处的树木是无花果还是桃树的时候,白昼就开始了。”另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答道。“也不对!”长者有些生气了。“那什么时候是白昼的开始呢?”弟子们异口同声地问道。长者严肃地对弟子们说:“只有当你们能够看到对面人的脸孔,认出他是你们的兄弟的时候,才是白天的到来。否则,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对你们来说都是黑夜。”(摘自《参考消息》)少黑夜vs白…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惊奇,举例说:“一个人从十楼上掉下来却一点都不受伤,叫什么?”学生说:“是偶然。”“那再一次掉下来仍不受伤呢?”“是幸运。”“那又一次摔下来仍不受伤呢?”“那肯定是习惯了。”显然学生的回答都不符合教师的标准答案,但又谁能说他是错的呢?可在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考试中,把不符合教师标准答案的回答视为错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后果是抑制了学生发散性、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板块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然而在高考的应试环境下,阅读体验受到了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和捆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采取“快、准、狠”的方式直接参照教辅资料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向学生照本宣科,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因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这是一小学试卷里出现的题目,答案是“水”。有一个学生作答“雪融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被判错,问及原因,改卷老师说,标准答案就是“水”。  相似文献   

16.
某小学一年级考试,有这样一道填充题,“1个()和1个()组成11。”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填写的:“1个(7)和1个(4)组成11。”评卷老师给了“X”,原因是标准答案是:“l个(10)和1个(1)组成11。” 从学生方面看,确实,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所填写的答案是标准答案。老师教学中是按标准答案来教的,而这位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是按照另外一种方式来思考的,这种独立的思维方式给出的答案,从广义上讲是正确的,应该肯定,答卷上该给“√”。 从教师方面看,在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还以是否符合标准答…  相似文献   

17.
梁初 《湖南教育》2003,(17):45-45
也许你不会相信,但下面这些,却是发生在课堂上的真真实实的事情。 一位有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在根据“标准答案”讲解考试题时,学生指着黑板上的一个词语:“老师,这个词写错了!”这位老师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写错了?!”学生说:“我翻了词典!”这时,老师没有去看看究竟是不是错了,而是勃然大怒道:“胡说!是词典上写错了!”  相似文献   

18.
赵秀红 《湖北教育》2000,(12):31-31
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教学生看图写话。第一题,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学生写的是“哥哥在种树”,结果被判为错,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第二题,画面上有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学生写的是“庄稼丰收了”,结果又是错,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  相似文献   

19.
笔者参加了一九八三中专招生语文评卷工作.评港过程中发现试卷第五题中第2题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出入很大,尤其是初中考生,四个句子完全符合标准答案的没有发现一个.试题题目是“分辨下列各句句式”,第一句是“时人莫之许也”,标准答案是“宾语前置”,考生答案有“陈述句”、“倒  相似文献   

20.
洛友 《教育艺术》2002,(6):44-46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 ,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 ,我要吐了”。问怎么啦?答曰 :“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有时候 ,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这是一些什么“标准答案”哪 !通常女儿还没背完 ,我已经受不了 ,也想吐 ,还伴着万丈怒火———那真是一种生理上的厌恶。想到千千万万中学生的脑子里 ,塞满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 ,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 ,能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