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9月9日至13日,第十一届中法历史文化国际合作研讨班于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届研讨班以"全球史中的纪念活动"为题,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巴黎第一大学和法国人文科学之家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的学者,以及法国、德国、瑞士等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机构的学者,同驻沪领事官员等出席开幕仪式,并由各方代表共同致词。研讨班学员主要包  相似文献   

2.
蒙古哲学史研究在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经过蒙哲史研究人员的积极探索,目前已初具规模。根据蒙哲史的特殊性,学者们以创新精神构建了蒙古哲学史的基本框架,科学地界定了蒙古哲学史的有关概念,阐明了其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出版了多部专著,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好评,使蒙古哲学史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史"又称"新世界史",是一个有别于旧的世界史的史学流派。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不断关注用跨国的和全球的方法研究过去,形成了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全球史在普世价值观、历史观、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许多新观点,对传统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和启示。教育史学者应密切关注国际史学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并考虑如何加以应对,我们可以从全球史视野推进教育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概念史作为方法概念史作为一种视角与进路意义上的研究方法,源于德国深厚而独特的社会史传统,只是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才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迅速推广,并广泛运用到社会史研究之外的学术领域。但在应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德国概念史存在被误解与混淆,有时被视为英美传统观念史的外化与表达,有时被等同于语词史和“关键词”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9月13、14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巴黎第一大学、法国人文之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欧洲史研究的新思考:中欧学者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宏图主持,会议主要围绕近50年来欧洲史研究的新动向、全球史的重新回归与现实困境、全球视野下比较史学的再探讨、历史研究的多种路径与跨学科方法的运用、中国史和欧洲史相互研究的新思路等议题展开。与会者主要是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的成员们。会上,中欧学者们根据大会主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作了报告,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六部国际问题学术专著。文章通过对新疆国际问题研究史的回顾和对这六部书的评介,特别是对这些学术专著提供的新概念、新视角、新的形势概括和新的学术观点,以及其价值和意义的分析概括,认为新疆国际问题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这方面的工作已步入国内学术这一领域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7.
概念史:当代课程研究历史回顾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课程研究已从提高效率的技术旨趣转向一种更广泛理解课程的智慧旨趣,各种各样的话语、理论在课程领域竞相绽放,这既为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其成为必要。概念的变化和更迭,给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代课程研究历史演变路向的极好视角。相对于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观念史"所具有的前后承接性、连续性,概念史则更突出了思想演进中的断裂性和历史性。概念史的研究有两条线索,其一,概念内涵的变化,其二,概念名称的变换。概念史的方法是构筑概念网络,而非简单地进行"种加属差"。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兴的史学研究范式,概念史日渐凸显出其跨学科的方法论价值,然而在当前的翻译研究领域,概念史研究的译学价值和可能拓展的面向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尝试回答为何和如何将概念史引入翻译研究的问题,论述概念史与翻译研究在研究内容、命题和取向上的契合点,探究概念史引入对翻译研究的价值,以及开展翻译概念史研究的几个面向。  相似文献   

9.
张楠楠 《天中学刊》2010,25(4):105-107
关于中国旅游史的研究,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在旅游通史、分支旅游史、区域旅游史等领域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旅游史学科发展时间较短、理论单一、方法论欠缺等原因,直接影响了该学科研究的广度及深度。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侧重于对古代和近代旅游史的研究,而对现代旅游史的研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0.
■张先生,我知道您是在我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以及世界古代史、世界文化史研究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学者。您不仅著述很多,而且培养的年轻学者也很多。您的著述在帮助青年一代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史学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很多大学的历史系学生都读过您的著作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貌,简单勾划了中国文学批评演进发展的历史。其研究与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等学者的研究互为补充,拓展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始,西方兴起了文献学与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书籍史研究。与传统的书籍史相比,新兴的书籍史注重将其视为整体史的一部分,更注重用社会史、文化史的方法来研究书籍,并且注重开发以往书籍史涉略较少的领域(如传播、阅读等),进而通过书籍来研究社会、历史。因此,学术界把这种书籍史称为新书籍史,或直称为书籍社会史。最近十几年,国内有一些学者对之作介绍,而且,也有一些学者学习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书籍史。  相似文献   

13.
论文考查了当代南亚研究中的若干路径,包括现代化理论、区域史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建构主义等视角。论文认为,每一种路径都使研究视域改变,并发展出新的研究领域。在现代化理论视域中观察和分析印度社会至今仍被很多学者所采用。一些学者用"后殖民时代的现代化"这个概念,指称印度的现代化呈现出的一种特殊模式。当代社会科学的"全球转向"也影响了南亚研究,近来出现用"地球南部"这个更宽泛的概念来指称南亚,并由此对南亚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和地缘政治属性再概念化,正在给南亚研究带来崭新的面貌。冷战后出现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也在促使学者们去反思,帮助南亚次大陆区域政治格局建构起来的那种意识形态,尤其是支配南亚外交关系思想家和政策制定者思维的那些观念和社会认同。论文还提到了全球视角和社会网络分析等视角。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经历了受挫期、发展期和高潮期等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需求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学前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是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制度史、思想史和专题史在内的通史与断代史并存的研究态势,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史料整理取得一定成绩。未来有必要加强元研究,厘清学前教育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探寻新的研究视角,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日常问题与社会大众,拓宽研究资料的范围与种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旅游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基础,系统爬梳了国内旅游史研究的现状,展示了中国旅游史这一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进展。认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旅游史的研究论著和论文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对象的宽度、研究内容的深度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诸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有待旅游学与史学领域的学者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娇  梁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2,(15):106-109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是一种国际趋势,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工作,我国教育学者们也广泛开展了研究工作,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概念、阶段、途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评价研究等六个方面对我国学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6月16日至17日,"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会议得到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的资助与支持。40余位中外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王新哲、刘志强、任方明等学者撰写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研究》,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保定军校史研究》(00BZS025),已顺利通过鉴定结项,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这是探索和研究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一部著作,同时也为研究民国史、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社会政治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0.
财政危机已成为当前国际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的组织行为越来越象公司企业,斯劳特等学者称之为"学术资本主义"。本文系统综述了与学术资本主义有关的研究流派。在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重新界定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原因、影响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