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琳娜 《新课程研究》2009,(11):190-191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按理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诸多学科中最为成功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曾经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在三到六年级的219名同学中,有73%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他们的理由是:语文老师天天让大家写字、抄词语,作业量特别大。课文其实大家都读得懂,可课上被老师那么多问题一问,好像什么都不懂了。而数学就不同了,作业少,每道题目只要做一遍就可以了,比起语文来轻松得多,且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根本不要再花什么时间……与数学相比,  相似文献   

2.
“高投入,低产出”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我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三到六年级的819名学生中,有73%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他们的理由是:语文老师天天让大家写生字、抄词语,作业量特别大;课文其实大家都读得懂,可课上被老师那么多问题一问,好像什么都不懂了,一点意思也没有……而数学就不同了:作业少,每道题目只要做一遍就可以了;数学比语文学起来轻松多了,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根本不要再花什么时间……与数学相比,客观现实也让我们语文老师汗颜:数学每周只有四、五节课,而语文的课时数却将近是数学的两倍,该抄的抄了,该写的写…  相似文献   

3.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假互动表现。我们先看这样一个例子: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遇到这种情况: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总有学生说:“没问题可提。”可当老师一提问,他却又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是学生什么都懂,也不是不懂装懂,而是根本不敢问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让老师感到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所困惑的一个难点;作文也是学生的一个难题。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拿到题目后不知写什么,无从下笔;只要一写作文就胡编乱造,漏洞百出,而且故事情节都编得千篇一律;看书少,脑中没有太多的词汇。想表达却不知用什么来说;没有良好的作文习惯.缺少对生活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前,无论是现行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课堂上的授课,都十分注重一个问题: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如教《狼和小羊》一课,老师就会让学生们说一说狼扑向小山羊后会有如何的结局。《跳水》一课的“思考·练习”有这么一题:想一想孩子跳水后被救上甲板时大家会说什么、做什么。如教《给颜黎民的信》,老师让学生做一回颜黎民,写一封信给鲁迅先生……这些,无不是为学生创设想像的天地,拓展创造思维,既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然而,小学生毕竟是在成长时期,对一切事物都处于认识阶段,对问题是非…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有深深的感触:大多数中学生语文水平没有过关;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大多数语文老师感到迷茫,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内容没有文化含量,我们做的是尸检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写作技巧,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的是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学生该怎样思考,怎样感觉。都被《教参》规定好了,如何让学生张扬个性,提升智慧?面对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我的一点想法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相似文献   

8.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历来是语文教师所追求所奋斗的目标,作文教学效益也是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志之一。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体会地说:“对语文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讲,最难的语文作业也是作文。”每每遇到作文课,有些学生抓耳挠腮,东翻西找,无话可写,无感可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省: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作文、会写作文。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78):53-54
现在的教育社会许多人都不重视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水平,他们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因为只有让他们对语文阅读感兴趣,他们才会去主动地学习。要想让小学生对语文的阅读产生兴趣,那必须也需要语文老师的引导以及使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主动去做阅读训练的目的。如果语文老师不对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那么学生也只会觉得每天的语文课都是很无聊的,每天上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他们也会很容易走神,久而久之就会不爱上语文课,失去对语文课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下降。当今的社会上,不管是教育局的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学生的父母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老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在传授学生阅读知识的时候,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个反思,要考虑这一节课学生是否理解了自己所讲述的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那好,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许多小动物的卡片,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就向小组长申请,把那种小动物的卡片挂在胸前,成为这种小动物,好吗?(学生纷纷把小动物卡片挂在胸前)师: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有没有进入情境,你能不能用动作或声音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有的学小动物的叫声,有的做动作)师:看来大家都进入角色了,那老师也跟你们一样,进入角色,成为你们的鸽子姐姐好吗?这节课我们就都以小动物的身份来学习,好吗?一会儿,鸽子姐姐就带领你们乘坐森林旅游列车到森林里游…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只要有了兴趣,做起事情来就会事半功倍。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变得很积极主动。当然,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教师后天培养和激发的。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都喜欢体育课,在那里可以开心地玩一玩;喜欢音乐课,在那里可以高声地唱一唱;喜欢美术课,在那里可以自由地画一画……感觉真的好美、好开心、好轻松,而一到语文、数学课,尤其是语文课,死巴巴的字,硬铛铛的词,长长的没完没了的课文……学生就觉得意兴阑珊,甚至感到头疼。而语文教学又是基础教育的一方重地,怎么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让他们从语文课堂上也找到乐趣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我们总能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一些这样的话:“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喜欢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学习”,“喜欢做哪题就做哪题”……于是乎,“喜欢……就……”俨然是新课改中的“流行语”乃至“标志语”。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假如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何以谈得上语文素养的真正形成?也就更加谈不上语文教育的成功。对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知识的传授,因为只有让学生多学一些语文知识,才能自如地应对考试,才能看到教师的业绩,才能让学校放心、  相似文献   

16.
杨勇 《教书育人》2000,(17):23-24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语文老师正在精心准备他的课,那是一篇古文。语文老师把文中的通假字、词义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做了一张又一张投影片,打算上课时用。此时刚好有一位制作课老师经过,他看着语文老师做的投影片,有些不解,他说:“干吗要把这些搞得那么复杂?你辛辛苦苦做,学生还要辛辛苦苦记。这些东西记住它有什么用?不如多点时间让学生做点实际的事,动手做一点作品,多学点科学知识,这对学生的将来有用,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用。不过学点写作是要的。”语文老师听了他的话,不知如何回答,只说了一句“你不懂”。听了这件事,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怎样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呢?有些老师喜欢先来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姓什么,叫什么,今后的一学期里,就由我教大家语文等等,然后就开始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也有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今后学习语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第一节甚至包括第二节、第三节语文课,不宜马上讲授课文,也不宜马上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学习语文的要求,而是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学生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8.
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少了三“气”。一多“死气”课堂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Ⅱ艮睛黯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过一些公开课,与孙老师有同感。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欧亮 《新疆教育》2012,(15):4-5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将会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和道的原则。然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二者溶为一体相互渗透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背一些好的词句。背诵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一般都能学好语文。不是每一个学生天生就喜欢背书的,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背诵对学好语文很关键。每周都应该给学生留一些背诵的作业,不但要背过而且要能背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