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两宋词坛,叶梦得和朱敦儒均被归为南渡词人群。两者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都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由于两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的词风特色,在转变前后,也都各不相同。叶梦得词前期婉丽,“靖康之难”后则有“雄杰”之气。朱敦儒词早期清疏狂放,“靖康之难”后则变得沉郁、悲慨、苍凉。  相似文献   

2.
从敦煌曲子词到花间文人词,再到士大夫词,中间经受了以周邦彦、秦观、贺铸为代表的才子词人与以朱敦儒、辛弃疾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的深刻影响,直至姜、史、吴、张"骚雅派"的形成和他们在后世词坛上模范地位的确立。词从开始形成以来,它的内在审美特征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名家林立,风格迥异,然而对"雅"的追求却是他们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欣赏朱敦儒词作时多重视其隐逸词及其审美价值,但是朱敦儒在南渡后初期的爱国词作同样也值得我们重视。时代的苦难和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词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往昔隐逸词的风格,其思想内容充满了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家国之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梦玉 《文教资料》2011,(36):33-35
作为朱敦儒人生的分水岭,“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词人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词人的创作风格。他的六首孤雁词,皆作于南渡之后,分别表现了南渡过程的悲哀,故国沦陷的屈辱,漂泊异乡的凄凉,壮志难酬的压抑.隐居山林的飘逸,以及无人理解的痛楚。词人借孤雁的意象,表现了自己的心灵轨迹,也表现了南渡群体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宋代南渡前后的“隐逸”词人朱敦儒,他一生两次隐逸以及使其成名的隐逸词,体现了中唐之后人们对隐逸的认识变化:但求适意,不拘形迹;乐天知命,不为物累;难忘尘寰。“隐逸”词人朱敦儒在黑暗王国中的歌哭哀乐,挣扎呻吟,留下的心灵乐章,应受到后人充分的注视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朱敦儒是宋南渡时期的重要词人。宋人汪莘曾将他与苏轼、辛弃疾并称为“宋词三变”,这个“三变”论从很大程度上是就朱词的风格而言。朱敦儒的词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概言之,朱氏早期词风以密丽和狂放为主,中期转为疏朗和沉郁,而清新与通俗则是晚期词作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7.
从敦煌曲子词到花间文人词,再到士大夫词,中间经受了以周邦彦、秦观、贺铸为代表的才子词人与以朱敦儒、辛弃疾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的深刻影响,直至姜、史、吴、张“骚雅派”的形成和他们在后世词坛上模范地位的确立。词从开始形成以来,它的内在审美特征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名家林立。风格迥异,然而对“雅”的追求却是他们的共同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里的第四首,<醉花阴>是本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一篇词作.两篇词作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少妇时期,丈夫赵明诚在新婚不久就负笈远游,重阳佳节又至,李清照写此词以表离别之愁,相思之苦.<武陵春>写于南渡之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因病离去,过着颠沛流离孤苦的生活.作此词时,易安已经53岁,半生的孤苦无依,让词人愁绪满腹,这种家国之恨已不是能用简简单单的"愁"字能够概括的了.  相似文献   

9.
吕渭老是宋南渡词人中重要一员,其生平情况现存资料很简略,南渡后的经历和词作犹其缺乏,然而其"南渡词人"身份可推知,他南渡后的创作风格,即这一时期词作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叶梦得受苏轼影响,南渡前就写有不少词风清旷的词作;南渡后,词风虽有变化,但仍然延续了此前已经形成的风格,清旷超逸是其主导词风。叶梦得是南渡之际连接苏、辛的名家词人,具有不可忽视的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吕阳 《文教资料》2011,(9):12-14
萦绕一生的愁是李清照词作的一大特点。本文将李清照词中的"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婚前到新婚期;婚后第二年到南渡前;南渡后。未婚前李清照词中的愁表现为闺中寂寞、伤春思春的少女情怀,是少女的闲愁;婚后词中表现词人新婚生活的甜美与短暂离别的苦痛相交织,是少妇的离愁;南渡后,国破夫亡,词人的晚年就在满目疮痍、困顿飘零中度过,词人依旧多愁善感,但其忧患、思虑较前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朱敦儒在清代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人,其作品清隽谐婉,犹具北宋风度。深受历朝文人的喜爱,到了清代由于各种原因,对朱敦儒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关注都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本文通过清人对其作品,包括比较有名的梅花词和令人瞩目的渔父词和人生经历尤其是其晚年出仕的评价来了解朱敦儒其作品和人品在清代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对南渡隐逸词人朱敦儒的评价历来贬大于褒 ,本文在对隐逸观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朱敦儒的隐逸思想作了较细致的梳理,试图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从其披着斑驳复杂色彩外衣的隐逸思想中透视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人生抉择之路上所处的两难困境和软弱心态。  相似文献   

14.
朱敦儒是一位具看开创之功的隐逸词人,他的隐逸词是南北宋之交时代背景下一位有理想、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写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来说, 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即相对开放的词学观念与词人之间经常性的诗酒文会。北宋之际, 苏轼的“以诗为词”未成气候, 故诗社的勃兴并未能刺激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而宋室南渡以后, 由于音乐人才与音乐资料的大量流失与南渡政府长达十六年的禁乐, 词的“应歌”功能被削弱, 而应社功能则大大加强。文坛结社之风与词坛唱和之风便能此呼彼应。而北方词人的南下与逃难, 又促使了词人的相对集中与频繁流动, 主客观因素的相互摩荡, 唱和之风在南渡词坛的兴盛便势在必然了。  相似文献   

16.
李处权宣和中与朱敦儒俱以诗名,建炎末南渡,辗转于江西、福建、江苏、浙江等地,与当时许多诗人皆有交游及诗歌酬唱,今存有《崧庵集》六卷。对其籍贯、生平加以简要考述,并对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加以初步探讨,将有助于对南渡诗人群体心态及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北宋靖康之变后,词人李清照跟随朝廷南渡。李清照的南渡词超越了对闺怨闲愁、离情别绪的抒写,更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其倚声创作表现时代呼声,诉说悲哀心曲,讴歌理想生活,满载着家国情思,不懈地找寻精神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人对酒情有独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酒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转折点,其生活分为美满幸福和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而她的词及词中所写的酒的含义也因此分为两个阶段,本篇论文从"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两个部分对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党争和主和的大背景下,南渡词继承了苏词以士大夫精神为底蕴的"呈现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内在逻辑,并将其发展为群体叙事.在"家园失落"和"英雄失路"的两大主题中书写士人价值悲剧,词成为士人从政治场退场后自证身份和实现身份认同的载体.但在受到政治摧抑后,南渡词人在诗酒风流和群体唱和中构建新的群体身份认同,从政治主体转向文...  相似文献   

20.
朱敦儒传     
传主简介朱敦儒,南宋词人。他志行高洁,在朝野很有声望,但不喜欢做官,朝廷数次征召,他都没有就任。1132年,经朋友劝说,入朝为官。因为主张抗击金兵,被弹劾与主战的李光勾结而罢官。朱敦儒擅长词作,人称"词俊"。与被称为"诗俊"的陈与义都位列"洛中八俊"。他的词作风格随人生经历而变化,早期词风活泼,中期悲壮,晚期则比较疏朗晓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