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安史之乱”以后的生活和创作天宝年间各种矛盾的尖锐化,终于在十四载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整个唐王朝从昌盛走向衰微,起了划时代的变化。那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今北京)。那时,唐朝军备废弛。“禄山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藏匿,或为所擒,无敢拒之者。”(《通鉴》)十二月,陷洛阳。至德元载(756)六  相似文献   

2.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为唐玄宗所一贯宠信的“镇边重臣”安禄山举兵反叛朝廷,爆发了持续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场封建皇朝中央政权势力与地方军阀割据的争夺战,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日益激烈,长期战乱不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759年).当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先后被唐军收复,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形势对唐非常有利.但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诸军不设统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军队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结果大败溃散,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  相似文献   

3.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  相似文献   

4.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5.
唐代丰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统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巴彦淖尔盟和包头市的大部分地区,伊克昭盟北部和呼和浩特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这里从战国、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就相继设置郡县进行管理。东汉末,屡遭兵燹,“城邑皆空”。北周武帝时又在这里设永丰镇,隋开皇三年(583)始置丰州。唐王朝建立后,仍与此设丰州及其他一些机构。在唐王朝空前统一和强盛的历史时期,丰州这个被荒废了三百多年的塞上古郡,再次呈现出了初步的繁荣与发展,并且担负着抵御漠北游牧民族政权的进攻和沟通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图     
唐代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始设节度使,至玄宗时,在沿边各地设置了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廷承认河北地区名义上降唐的安史旧将为节度使,这些人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与唐王朝分庭抗札,甚而起兵反叛.其中,河北三镇即驻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卢龙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的成德镇和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魏博镇,是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三镇节度使往往父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非始于唐,但至唐方盛。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强大,疆域广阔,对外不断用兵,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唐也时有侵扰。广大下层士人向往边塞生活,把立功边疆作为自己的仕进之阶,因此以表现征戍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形成盛唐时期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岑参(公元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早岁独贫,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天宝三年中进士。安史之乱起,受杜甫等引荐,任右  相似文献   

8.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唐的诗人中,刘禹锡(772-842)算得上很有性格的一位。刘禹锡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刘绪因躲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迁居到嘉兴(今浙江嘉兴),他小时候在那里度过。刘禹锡22岁(793年)考中进士。在中举前后,他登上了五岳中最为险峻的西岳华山。挺立在高山之巅,俯视群峰,他想到,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而不应  相似文献   

9.
唐诗在经历了盛唐和中唐的两个发展高潮后已渐渐失去了原先恢宏博大的气势。而崛起于晚唐前期诗坛的李商隐,却以他独特的风格,特殊的艺术魅力,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为唐诗展拓出新境界。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奚谷)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一生经历了唐的三代皇朝,仅活45岁。李商隐所处时代,正是唐王朝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的时代,唐王朝气数将尽,政治黑暗,皇帝昏庸,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分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可奈何花落去”他的这些著名诗句正象征性地显示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和悲剧结局。在李商隐逝世后十多年唐王朝终于在黄巢、王仙芝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先祖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他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中小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少年时期,避乱越中(浙江),饱尝了颠沛之苦。但也因此广泛接触了下层劳动人民,对他后来创作同情群众疾苦诗歌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武后长安元年),死于761年(肃宗上元二年)。他经历了历史上的所谓“开元之治”,也经历了历史上标志着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捩点的“安史之乱”。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唐帝国由表面的经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是隐藏在“盛唐”外衣下的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表面化,以至总爆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孕育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逐步尖锐化。然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王维却置身在社会斗争之外,他的一生大都是在消极避世、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中度过的。他的诗歌基本上粉饰、掩盖和歪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美化了地主阶级安  相似文献   

12.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唐时重要诗人,其成就声望与李商隐齐名,史称“小李杜”。他天资聪颖,少有奇志,26岁时进士及第。杜牧有感于“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衰败、民众疲弊局面,立志强国富民,重振盛唐气象。于是他刻苦研读圣贤治国之书,兼涉“万人敌”之兵书战策,并为《孙子》作过注;故而虽为一介文士,却心雄  相似文献   

13.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以后,这个地主阶级的政权就逐步走下坡路了。唐玄宗这个皇帝抛弃了唐太宗和武则天所执行的法家路线,政治上黑暗腐败。官僚大地主和宦官勾结在一起,把持军政大权。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十分严重,各自独霸一方,连年战争,唐朝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大地主大官僚乘机疯狂地兼并土地,“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这时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危机都很尖锐,统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21-770年)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是他这种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他的最高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安史之乱的动荡现实却使他难以施展这一政治抱负。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山河,他渴望统一,渴望安定,这种渴望进而转化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的前半生是在唐王朝鼎盛阶段度过的,在他身上可看到盛唐士人的狂放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可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四方漂泊,对普通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生活有极其真切的现实体验。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的一生和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使得其诗作深刻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备了"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也使他的诗歌获得了"诗史"的美称.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中叶,柳宗元、刘禹锡曾经与韩愈进行过一场关于天人关系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起源于“永贞革新”。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革新集团,柳宗元、刘禹锡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反对保守势力包括宦官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整个国家陷入战乱之中,唐王朝面临倾覆的危机,当时的一些才智之士目睹社会混乱,国家危亡,激发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积极用世情操,他们积极努力,奋起救世,为平定安史之乱,改革唐王朝中期的政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李泌(722年一789年)是其中杰出  相似文献   

19.
冯道(公元882年——954年),字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他的一生,几乎同唐末五代相始终。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加上契丹,共为五朝,侍奉过十一个君主。他“三为司空,二在中书”,居相位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20.
一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空前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落。对此,李商隐曾经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深沉慨叹,表示出无限的惋惜。李商隐的童年是随父亲在游幕生活中度过的,这也是他的求学阶段。他在少年时代就曾“以古文出诸公间。”成年后的李商隐是朋党倾轧的牺牲品,一生落魄寂寥,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