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数乘除法简算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运用乘法运算定律1.运用乘法交换律例1.2.5×4.28×0.4[分析与解]交换因数4.28与0.4的位置,先计算2.5×.4,可使计算简便。2.5×4.28×0.4=2.5×0.4×4.28=4.282.运用乘法结合律例2.1.25×1.6×0.25[分析与解]先把1.6转化成0.8×2,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将1.25与0.8、2与0.25分别相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2.
案例:在练习课上,我出示了一组思考题:110+120+130+140+150=()×(),230+240+250+260=()×()。这道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懂得了只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是,上述两道题的加数都不  相似文献   

3.
乘法分配律不仅有乘法计算,还涉及加法,学生在应用时常出现错误,如"(a×b)×c"与"(a+b)×c"张冠李戴,"(a+b×c"错写成"a+b×c"。借助几何直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逐步揭示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根本区别,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 “一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5dm,高是7.5dm,求它的表面积。”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的解答是 2×3.14×2.5×7.5+3.14×2.5~2×2=……=157(dm~2)然而,有一个学生却将其解答为 2×3.14×2.5×(7.5+2.5)=……=157(dm~2)教师肯定第一种解法正确后,对于第二种解法,也十分急切地认可道:“这种解法,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推出,可见它也是对的。”  相似文献   

5.
乘法分配律是有关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是多位数乘法和有关简便运算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学代数中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知识的基础。但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常常会出现a×(b+c)=a×b+c、a×b+a×c=b×(a+c)、a×b+a=a×(b+0)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提高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率,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6.
在下午的小测验中,一向细心的雯雯竟然做错了两道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雯雯错在什么地方。[病例1]计算:7.5+2.5-7.5+2.5 [病症]7.5+2.5-7.5+2.5 =10-10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一位教师来我校借班上课,执教《乘法分配律》一课。课前,他和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游戏,出了4道题让学生口答:35×43+35×57,(125-1)×8,101×83,35×102。我发现,班上有不少学生已经能正确熟练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甚至有学生还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这样的学习起点情况仅仅是这个班级存在,还是  相似文献   

8.
正这一天我讲的是乘法分配律,当讲完例题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做书中的简便运算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25×12=?学生埋头练习,我巡视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后我拿其中两位同学做的给大家看。25×12 25×12=25×(10+2)=25×(4+8)=25×10+25×2=25×4+25×8=250+50=100+200=300=300我说:这两位同学算对了,两种算法都可以,你们是这样算的吗?是的请举手。学生们说:是!(学生纷纷举手自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笔者在教学四则运算时遇到这样一题:180÷2.5+180÷7.5,许多学生在练习时,认为可以简便运算:180÷2.5+180÷7.5=180÷(2.5+7.5)=18。我花费了很长时间来纠正学生的错误算法,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后来,我改进了一下方法,效果确实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下第24~26页。【教学重点】结合现实问题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模型1.复习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和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a+b=b+a(a×b)×c=a×(b×c)。2.师生赛一赛,出示:589×4+589×6,(40+4)×25,学生每人挑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比赛结果,教师获胜。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  相似文献   

11.
将核酸识体分子识别模式与纳米金催化发光特性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测定K+的新方法。该方法测定K+的线性范围为7.4×10-8~7.4×10-5mol/L,其检出限为2.9×10-8mol/L。并对浓度为5.6×10-7mol/L的K+重复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为3.6%。同时,考察了K+的适配体对K+结合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K+的测定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这一定律学生运用起来总是不能得心应手,为了学生巧妙记忆和灵活掌握,我教给了学生一种巧妙的记法:"a"代表妈妈,"b"代表爸爸,"×"代  相似文献   

13.
<正>乘法分配律,在教材中呈现的是一棵“树木”,其实它的内容很多,应用很广,如果顺着这个定律的“生长点”,再进一步去探究、思考、学习,就会从“树木”中发现一片“森林”。一、比较异同。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像“孪生”兄弟,很容易把“25×(4×8)”和“25×(4+8)”混为一谈,结果把“25×(4×8)”简算为“25×(4×8)=(25×4)×(25×8)=100×200=20000”;“25×(4+8)”简算为“25×(4+8)=25×4×8=800”。  相似文献   

14.
(上接第1期第45页) 案例4 [课题]5的乘法口诀 [片段] (一)复习导入.复习和背诵1~4的乘法口诀,并用乘法口诀求积. 注意运用题组"2×3+2=2×4=8,2×3+3=3×3=9"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其灵活运用. (二)编制5的乘法口诀. 师:一些小朋友乘船游湖.每只船上坐了多少人?2只船(3只船、4只船、5只船)总共坐了多少人?(把学生的正确答案填入5的乘法表内,并在表下板书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要的运算律,也是学生掌握较为困难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材或者教师都会给出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达,而现行教材只出现字母表达式,淡化文字描述,如此则造成学生对该运算律的理解不扎实,概念化水平不高,过多依赖形式化思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突出了三类习题设计,促进并提升学生的概念化水平。一、设计构造题,直面概念内涵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初始环节,对形如(a+b)×c与a×c+b×c这样的习题是有感知的,  相似文献   

16.
下面是六年级下学期一节复习课的片段: 师: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生:(a+b)c=ac+bc. 师:计算下面几道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3.52×1.7+1.7×6.48 (2)15.26×7.3-5.26×7.3 (3)89×101-89 (4)18×(1/2+4/9) (5)(48+64)÷16 (6)18÷(1/2+9/10) 第(1)~(4)题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正确.第(5)题,全班45人中,有35人计算如下:(48+64)÷16=48÷16+64÷16=3+4=7.第(6)题,有30人是这样计算的:18÷(1/2+9/10)=18÷1/2+18÷9/10=36+20=56.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中,乘法分配律是算术运算性质方面的重要内容,它联系了乘和加两种算术运算,贯穿了四则运算教学的全过程,可用于简算,而且与中学的因式分解内容联系紧密.乘法分配律内涵丰富,其表达式(a+b)×c=a×c+b×c,左边有两个运算符号(一个加号、一个乘号)和三个数,右边运算符号(两个乘号、一个加号)及数的个数(四个数)...  相似文献   

18.
【案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口算2×10的乘积。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2×10表示10个2相加,2+2+2+2+2+2+2+2+2+2=20,所以2×10=20。生2: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相加,10+10=20,所以2×10=20。生3:2×10表示10个2相加,我知道2×9=18,再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知道三七二十一这句乘法口诀,利用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出算式3×7=21和7×3=21。在这句乘法口诀前面加一个词语——不管,就成了家喻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