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30年中英两国达成协议,将英国退还的庚款为基金投资兴办实业,再以其所得利息资助教育事业。举办九届留英考试,培养193名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资助高等教育基础建设,安顿战时流亡的教授及毕业生;配合国家政策致力于西北教育开发。中英庚款对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用英国退赔庚款在青海创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湟川中学”;时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的朱家骅,亲点湖北黄冈留德博士王文俊前来青海建校;学校第一次系统引入国际新式教育理念,其教学与各项活动在青海教育界起到了示范性“模板”作用;湟川中学的建立成为青海教育史上一件标志性文化事件,深远地影响了青海社会近代化进程;王文俊、顾颉刚、朱家骅等人为此建功卓著。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首次依据档案材料及创建者回忆文章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3):31-34
民国时期,围绕着庚款退赔,教育界与北洋政府展开了实业亦或兴学的博弈;在国民政府确立"庚款筑路,孽息兴学"的方针后,高等教育界内部对于优先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还是私立高等教育又展开了教育近代化的选择权之争。民国私立高校积极争取庚款,并取得了相应资助。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强力支持、受庚款分配原则的限制以及"政治的或友谊的因素"的影响,私立高校谋求庚款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4.
庚子退款作为一笔特殊的款项,在我国早期科学教育的发轫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庚子退款不仅缓解了我国科学教育之初的经费短缺;而且大批庚款留学生成为我国早期科学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庚款兴学是推动我国早期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抗战初期在中英庚款董事会支持下,王文俊在西宁创办的湟川中学。湟川中学很快成为西宁乃至青海教育界的模范,这主要归功于王文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6.
面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的急剧衰退,为稳定留日学生数,日本政府决定庚款补助留日学生。补助政策经多次修改,于1924年3月6日由中国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然而,补助工作并未如预期顺利进行,中日双方关于庚款补助权摩擦时有发生。日方不顾中方接受与否,“独断专行”,做出各种损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举动。庚款补助留日学生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留日教育的延续性,然而,庚款补助系庚款“变更用途”,将对日庚子赔款用于培养有利于对华文化侵略之留日教育。  相似文献   

7.
金东黎  赵卫华 《文教资料》2011,(12):136-137
革新后越南逐步调整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减免学费、资助生活费的政策。这些举措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加强了各少数民族对越南的认同,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部筹办国立模范职校二十五年度中央教育文化费内,有筹设国立中等模范职业学校经费之规定,详细计划教育部现巳草拟就绪,并征得京市社会局意见,俾共同进行。该项职校,系工业专门,一切设备,力求完善,规模亦冠于全国,校址正在寻觅中,决年内着手筹备,闻先设土木,机械,应用化不及电机等四科。开办费教育部拨三十万元,另由中英庚款补助二十五万元,惟中英庚款董事会允本度先拨十万元,其余十五万元俟下年度续拨,教部将以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英庚款留学生,从1933年到1947年共有9届193人,主要是派往英国留学,留学生涯进其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庚款留英生一般都选择到了适合自己的大学。其中,理工科庚款留英生人才济济,留学生涯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文科留英生也卓有成效,留学生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英庚款留学生学有专长,留学成绩斐然,奠定了归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上海孤岛时期,尽管生活窘迫,绝大多数文化教育界人士坚持民族气节,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为了缓解他们的困境,中英庚款委员会出资创办《学林》杂志和特别学术讲座,既振导了学术气氛,又使之得到资助。面对流散的珍稀古籍,孤岛学者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与敌伪明争暗夺,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献,成为今日海峡两岸图书馆的珍藏。  相似文献   

11.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人要全面发展,教育是关键的一环。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就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等进行探析,强调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目标、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的公正与效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经济学或政治学的角度讨论社会宏观层面的教育公正与效率问题。笔者试图以教育学的视角讨论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正与效率问题,提出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正与效率是一致的,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教育水平,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教育观察、实地访谈等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改革与发展对策,为深化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归属于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中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实施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学术研究。从内在逻辑来看,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然逻辑;精英教育的定位是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性质上的实然逻辑;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中的过程逻辑;导师负责制是中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控制逻辑;将研究生阶段设置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阶段,是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层级设置逻辑。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办的《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也刊载了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成为洞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一个窗口。根据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数量、主题等,可以发现《教育杂志》中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且形成了一个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同时,其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平民教育、识字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理论、战时的社会教育、国外社会教育理论和概况等方面。《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文章,推动了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传播了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我国的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在借鉴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对现代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基础上,社会教育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注重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实践,推动外来社会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强调教育期刊与社会教育研究协同,助力于社会教育研究的发展;培育社会教育研究群体,集中推动社会教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人才是兴军之本,教育是兴军之道,继续教育在我军干部培训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军委、总部赋予军队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职能,明确军事院校承担继续教育训练任务,有利于军队继续教育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促进军队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在分析继续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我军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军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来探讨我军开展继续教育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价值追求,还是教育的存在形态与实践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教育摒弃了世俗的功利目的,更接近生命教育的本质追求。生命教育视阈下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对人生圆融的追求,强调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院在一千余年的发展中,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程度三个方面具有着丰富的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文化教育需要自成一体,成长为一个涉及不同的教育领域、不同教育层次的可以独立运作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洪贤  渠章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228+230-228,230
当下高校STS教育还存在重探究科学知识,轻道德学习的现象,这与它的教育目标——实现价值导向还存在差距。STS教育过程中要发现和宣扬科学活动中的道德价值,包括对受教育者的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竞争与协作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场角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意向可以归纳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发展。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改革依然为国家政策所主导和推动,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种回应,因而"市场"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亦不可忽视。比较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场作用的特征和脉络,中国"市场"角色更多地表现出以下两点:一是作为新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加来自民间的筹资;二是在协调机制上对原有计划体制的突破,如增强消费者的选择能力,提高大学办学规模效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