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希腊古瓮颂》一诗的分析与赏读,从意象、音韵及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的唯美特性。并对济慈诗歌中“美”与“真”的内涵,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济慈主张“想象即真实,即美”。在《希腊古瓮颂》中,他借着想象,展开了诗心与古瓮的对话,化美为媚,“复活”并“创造”了具有永恒意味的“希腊古瓮之美”。《希腊古瓮颂》很好地体现了济慈“元原则、无道德观念、无自我”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诗作《希腊古瓮颂》中用心灵的眼睛透视希腊古瓮这一艺术珍品。发掘其艺术的真和美的光辉。诗中展现出的独特的音乐美、幻觉美、忧郁蔓及哲理美表迭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刘红艳 《文教资料》2010,(13):79-82
葬俗.是人们精神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原始宗教信仰在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瓮棺葬,是古代以瓮或罐等陶器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一种葬俗。这种葬俗起源于史前时期.曾见于世界许多地区.在我国史前时期的晚段——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以后一直沿续下来。直到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还保留有这种习俗。本文作者对瓮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究其中反映出的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希腊古瓮颂》中,诗人济慈带领读者走进首尾相连的古瓮画面,引领我们进入艺术审美的圆形境界,而这圆形思维的发生地又是在回环式的诗歌结构中。以中西圆形理论解读济慈《希腊古瓮颂》妙契天和的圆形境界,不仅为《希腊古瓮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把整首诗的内容和形式、主题和结构联系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在贾谊《过秦论》中有“瓮牖绳枢”一组词,这是由“瓮牖”与“绳枢”两个相同的结构并列而成的,其含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头系门轴”。这在语义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作”“系”这种动作,是由前一名词“瓮”“绳”活用为动词后产生的呢?还是由后一名词“牖”“枢”活用为动词后产生的呢?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  相似文献   

7.
李莹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417-418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的名篇。在这首诗中,完美的展现了诗人的美学思想,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相似文献   

8.
黎明  刘静 《重庆师专学报》2000,19(2):32-34,45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意象,本文从象征的多义性探讨了福克纳作品中原型意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中,圣经意象和象征是其经常使用的手法。着重讨论《喧哗与骚动》中比较突出的几个圣经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结合其在《圣经》里蕴涵的意义,以此说明圣经意象在威廉.福克纳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破瓮救友     
<正>[原文]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出自《宋史·司马光传》[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已经庄重得像成人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能把主要的内容讲得清清楚楚。从那以后,他每天书不离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一个小孩儿爬到大缸上,脚一滑,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大家都跑掉了,  相似文献   

11.
表面上看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是诗人在欣赏和玩味一件年代非常久远的希腊古瓮 ,实际上则是在借用这件精美的艺术品来表述自己对艺术的看法 ,在阐释自己的审美理念。其艺术手法巧妙 ,其反映艺术内容与艺术媒介、审美直觉与理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和转换非常独特 ,是通过诗人的自身体验加以表现的 ,最终归结于“美即是真 ,真即是美” ,至今仍具启发与可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玫瑰花、老房子、艾米丽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具体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篇小说以及福克纳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3.
“治贫先治愚”,龙景标老师从1979年至今,25年来,凭着对教育、对山乡孩子的热爱和理解,矢志不逾地扎根在国家级贫困县麻江县偏僻的坝芒乡瓮址村布依山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创业之歌。在追求中实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25年前,龙景标远在两百多公里之外的天柱县平地乡搞个体火锅店经营,经其堂哥的劝说来瓮址看看,他万万没有想到瓮址村竟是如此贫困的一个布依山寨。穿着破烂的孩子围着龙老  相似文献   

14.
约翰济慈的"希腊古瓮硕"描述了古瓮美丽的田园画面,充满了感官美,但感官灸之下更羞含着智慈美.本文通过谈论这首诗的感性美和理性美来分析济慈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即真,真即美",以及其带给我们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空间形式理论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空间性解读,认为福克纳主要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空间分割、并置和透过各种意象凝固时间等方法对小说进行了空间化的处理,将自己的时间哲学融入到了小说的空间结构中。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思想和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本文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圣经原型,探求其创作主题。小说中原型意象的使用与主题自然贴切,从而传达了福克纳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欣赏与理解福克纳的杰作《喧哗与骚动》,章采用普遍分析与典型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基督教原型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蕴,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对社会,特别是对他自己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达到了对福克纳进一步了解,获得一种新认识的效果,对于欣赏和理解福克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作者在《我弥留之际》中运用了大量《圣经》意象原型,其中"水"与"火"的意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意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战胜一切苦难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空间形式理论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空间性解读,认为福克纳主要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空间分割、并置和透过各种意象凝固时间等方法对小说进行了空间化的处理,将自己的时间哲学融入到了小说的空间结构中.  相似文献   

20.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采用普遍分析与典型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墓督教原型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蕴,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对社会,特别是对他自己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