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常被人称做集体创作型小说,根据它们各自的成书过程来看其共同点有四:这些小说都经过不同朝代的演化而最终成书;这三部小说的基本框架、人物都通过宋元时期的话本作品、戏剧作品确定的,它们可以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不断积累、发展的;这些小说的创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集体创作型小说。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平话》成书年代补证曹炳建现存《西游记平话》(下简称《平话》)残文有三处:(一)《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二)《销释真空宝卷》的有关文字;(三)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圣”及有关的八条注文。前人界定《平话》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3.
宋元"讲史"中融入诗词韵语对于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影响较大。它开创了后世长篇白话小说卷首卷尾设诗的形式;"说话"艺人用诗词韵语进行细节描写来增强小说艺术表现力,这对于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其通过诗词韵语说理议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以丰富小说故事的内涵,对于后世历史演义小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隋唐演义》是说唐系列小说演变到定型阶段的代表作品。就整部小说的形态而言,它具有插入诗词韵语的世俗化倾向,历史中掺入宫闱、英雄中掺入美女的抒情化格局及将历史事件传奇化、故事化的特征,《隋唐演义》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形态特征实现了对《隋史遗文》中就已出现的世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驳正,成为形成《隋唐演义》这种形态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我国文言小说继唐传奇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作品数量之多,为历代所难及。其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公认的代表之作。《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间相去不远,题材和成书的经过也大致相仿。《聊斋志异》文前有唐梦赉所作的一篇序,其中有云:"留仙蒲子......于制业举艺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多鬼狐怪异之事。"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也写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纪昀也说:"然博…  相似文献   

6.
考证《西洋记》的作者、成书时代,归纳该小说的主要特点。梳理小说中有关海神天妃的描写内容,分析天妃被塑造为航海庇护神形象的一些特点。通过与明初郑和下西洋活动中天妃信仰形象比较,认为小说中所表现的是儒道释三教圆融秩序中的天妃形象。  相似文献   

7.
清代狎邪小说中的代表之作《青楼梦》的成书期间,中国经历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丁戊奇荒”,此次灾荒波及全国,赤地千里,加上其时中国政治腐败国库空虚早已进入封建帝国的末日残阳之中,天灾人祸的双重困境对生活在其中的落魄文人龠迭产生影响,正是这种末世悲观,激发了人性深处的享乐欲望,本文将论述龠迭是如何在大灾荒的现实图景中构建自己的末世幻梦,呈现自己的享乐欲望.  相似文献   

8.
《开天传信记》成书于晚唐,书中多记述唐玄宗朝事迹。采用文献考证与比较法对其取材来源与文献价值进行探究。通过书中的自序及内容确认作者郑綮为晚唐时人;对其材料来源的分析,指出其主要的来源当为此前成书的杂记小说及传闻;通过与正史比对,可知《开天传信记》的史料价值低,引用时要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9.
清代小说《风月梦》是一部以描写扬州妓女生活为主的小说。鲜明的地域色彩使其语言也富有扬州风味。丰富的方言词语不仅有助于人物的塑造,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也为今人了解甚或研究清代扬州方言及其流变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学家沈起凤晚年来到祁门担任学官,在这里完成了《谐铎》的主体部分,并在门人弟子的协助下将其刊刻成书。祁门县的生员们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沈氏的小说创作的全过程。《谐铎》问世后先在徽州地区流传,后迅速风靡海内。另外,沈起凤的学官身份与小说创作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张惠言批点《山中白云词》,是在《词选》刊刻之后,批语主要分为编年、品评、探意三类,与《词选》的批评思路相一致。手批本更好地证明了董士锡论词时对于张炎的表彰和董毅在《续词选》中对于张炎的偏爱,这与张惠言的词学观念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同一关系”论和以魏寿镛、周侯予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并列关系”论,是现代儿歌童谣逻辑关系理论的两大传统主流观点。其生命内核均是指向民间的,未能涵盖现代儿童文学视野下的文人创作儿歌是其“硬伤”。就当下儿歌、童谣的存在现实而言,儿歌、民间儿歌(童谣)、文学(创作)儿歌j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以儿歌为“母集”、以民间儿歌和文学儿歌为并列“子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齐梁及陈,读者对鲍照的接受更为深入,也更具有文学接受的意味,是鲍照接受史上的发展期。在追求新变的齐梁风气影响下,读者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鲍照文本的研究学习及效仿上。编定选集,撰写文学理论著作,模拟前人创作,沈约、萧子显、江淹、萧统、钟嵘、徐陵及北朝的王褒、庾信等一大批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明他们对鲍照的接受态度,确立了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为唐代全面接受鲍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57年冒广生和毛泽东同志讨论诗词创作时说苏轼的《洞仙歌》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其实,对此问题,从宋至今,众说纷纭,认为苏轼的《洞仙歌》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只是其中一说。通过考证可知,苏轼《洞仙歌》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恰恰相反,是南宋人檗括苏轼《洞仙歌》而成《玉楼春》并假托盂昶著。  相似文献   

15.
孟二冬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孟二冬精神和大学生职业理想内涵,论证新形势下高校发挥孟二冬精神的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主要内容,并以宿州学院孟二冬文学院为例,阐述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蒲华清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儿童诗人,还是一名出色的儿歌作者。在他的儿歌作品中,总会发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那无限洋溢着的情趣。用语清新简明,作品深入浅出而又饱含深意,可以说是蒲华清儿歌的特色。但是,就当前研究来看,评论界对蒲华清的关注多在其儿童诗领域,对其儿歌创作关注不够,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来说,并不完备,因而,对蒲华清的儿歌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大致成书年限是在中大通三年(5 31年)至大同元年(5 35年) ,联系徐陵这段时间的行年事迹、《玉台新咏序》及中大通三年发生的有关徐扌离的宫体事件,推断《玉台新咏》成书于中大通三、四年间及不收徐扌离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文论述了孟浩然诗歌的词汇、造句、修辞和语言的艺术特色与创造。认为孟浩然诗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而新奇,大巧若拙,善于运用词性的搭配和句式变化,使诗的语言随思想情感的跌宕起伏而出现舒缓紧凑平和激烈的变化。孟浩然诗的语言是以自己时代的诗的语言为基础,吸收唐代的口语和唐以前的优美语言为特色,抒情语言中带有鲜明的叙述性,将平淡型的语言与豪放型和婉约型等多种类型的语言相结合,达到了自然高妙的境界。孟浩然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是盛唐前期诗人,对唐诗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古诗英译方面,许渊冲、翁显良是两个大家。韵体派代表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立志高远,但容易因韵害意、以形害意;散体派代表翁显良抛开韵律和形式的束缚,专注于意象的传达,显得更为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