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新闻打假,是新闻媒体生存发展之根本。新闻的核心就是真实,新闻真实是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新闻报道不可动摇的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媒体终将得不到受众的信任,而为受众所抛弃。在当前国内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现、信息传播途径纷繁众多、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2.
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Credibility),最先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Trust)和信心(Confidence)的能力。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传媒获得受众信赖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誉就是新闻传媒的生命,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新闻传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信力是新闻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  相似文献   

3.
刘强 《当代传播》2000,(1):21-23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公器,是公正、权威、正义的象征。而新闻媒介自身在公众中的信用状况问题,却一直为新闻理论界所忽视。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受众的双向五动过程,新闻媒介的职能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信用(mediacrechility)。受众使用和消费新闻媒介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认为新闻媒介的信用度较高。如果新闻媒介自身丧失了信用,那么这个新闻媒介就失去了受众,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媒介信用问题,作为一个严肃而富有内涵的新闻学理论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新闻学的整体理…  相似文献   

4.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这一论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但失去了受众的需要,被发现的新闻依然苍白而没有价值。因此,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加以研究,不但显得非常必要,而且可以说是关系到新闻事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在此,本文试从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实质、新闻受众心理的主要特征、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三个方面,浅析新闻受众心理。不对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地方新闻传媒机构数量的增加,各新闻传媒间为争夺受众和读者而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表现在一地,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往往因消息发布的早晚,而使受众对传媒的信任天平有所倾斜,影响到一个台和一份报的收视收看率。1996年12月21日深夜,在港城烟台,发生了巡警栾波为救助被歹徒欲施暴的女青年与歹徒进行英勇搏斗而壮烈牺牲的重大新闻事件。次日晨,烟台市直五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到事发现场和烈士生前所在单位采访。如果当时烟台电视台、烟台有线电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媒介依赖理论为参照,采用随机抽样电话调查方法,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市民众的定量研究,发现他们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呈现出如下变化、特征和趋势: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正在从传统媒介转向新兴媒介;除电视外,受众的媒介依赖与媒介信任之间,出现一种过渡阶段的反差现象:对新兴媒介相对依赖而不太信任,对传统媒介相对信任而不太依赖;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越大,则越依赖新兴媒介;受众越依赖新兴媒介,则越信任新兴媒介;作为新兴媒介的网络和手机,已取代传统媒介中的报纸、广播、杂志,与电视一道,构成了当代受众接受新闻的三大渠道;受众对手机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前景普遍看好;新兴媒介的依赖度与年龄、教育程度相关,但与性别、收入无关,即:越是年轻、高学历的受众,越依赖新兴媒介.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是新闻媒体向受众传递社会新闻事件的一个交流的过程。没有受众的存在,新闻媒体就失去了其报道的意义和价值。受众是新闻传播存在的重要前提。基于此,就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特点与重要性进行论述,以期促进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韩克鑫 《青年记者》2016,(35):27-28
近年来,反转新闻屡见不鲜,其新闻剧情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受众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判断.在媒体不断更新报道新闻细节,新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受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度会逐步瓦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如果新闻总是历经“磨难”才露出真相,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就无从谈起,所谓的媒体公信力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9.
声誉对各行各业都很要紧。商人不讲信用,演员声名狼籍,干部失去群众信任……其结果当然都不会美妙。比起这些来,新闻声誉更为要紧,因为新闻的作用太大,影响而太广了。我们党的新闻事业有着崇高的声誉,这是优良传统之一。受众相信我们的新闻、信任我们的新闻,运用我们的新闻同各种各样的敌人作斗争,运用我们的新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种优良传统,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优良品格和长期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结果。良好的新闻声誉,是一种无与伦比、难以替代的精神力量,受众对它所报道的信息坚信不疑,对它所代表  相似文献   

10.
公信力最早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和信心的能力。当公信力一词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后,则是指受众对新闻传媒的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11.
鲍佳宏  李志好 《传媒》2007,(11):93-93
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为了迎合社会受众对于娱乐的普遍追求而将娱乐化技术操作运用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娱乐本无罪.但如果失去了应有的目的而迷失在娱乐之中,就大有问题了."全民娱乐","娱乐无极限",最终的结果只能有一个:"娱乐至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是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公信力最早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和信心的能力.当公信力一词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后,则是指受众对新闻传媒的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一种尚未充分认识和挖掘的资源,它既关乎社会的精神发展,也是当代物质生产力的一部分:随着媒体的市场化和传媒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媒体正在一味追求传媒产业的竞争力和建立在噱头和所谓轰动效应之下的受众影响力,从而失去了在新闻职业道德和理性思维支撑下的社会引导力。  相似文献   

16.
一说到新闻高度,有人就会疑惑,是不是又要搞"高大全"的东西."高"似乎就等于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这是对新闻高度的误解.实际上,有高度的新闻作品就是能启迪读者思索,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作品.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有高度有质量的新闻作品却凤毛麟角.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如果不能发挥其新闻主力军作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有高度的新闻作品的需求,就会失去读者、失去阵地、失去信任.因此,为社会贡献更多有高度的新闻作品,是当前新闻媒体应对挑战,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凸显,新闻真实性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任性真实”,即受众所相信的真实。依据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分类,并结合对25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本文从“系统信任”和“人际信任”两个维度对新闻的“信任性真实”进行了分析。笔者发现,“可视化”以及“交朋友”策略是社交媒体时代形塑传受之间“人际信任”的重要路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信任”是完整实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环节,但是新闻真实并不依赖于受众的信任,事实真实仍然是衡量新闻真实性的终极性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受众的新闻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传媒市场日益“买方化”的今天.新闻报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唤起受众的情感.新闻记者就必须在采写过程中更加用心.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平面媒体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  相似文献   

19.
于蓓 《声屏世界》2009,(2):54-5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大众媒体的受众意识和人文意识在逐渐增强,体现为受众本位观念的树立,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兴起,新闻的视角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所思所求。实践表明,哪家媒体的新闻宣传对民生关切更到位,受众对哪家媒体的认知、喜欢、接受和信任程度就更强,  相似文献   

20.
赵洪艳 《新闻传播》2012,(8):99+101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过程中起主导和衔接作用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受众信息获得渠道多元化,因此,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新闻媒体也正在寻找更加能够迎合观众的新闻形式和新闻内容,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出现以及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电视新闻对受众欣赏口味的迎合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从创新思维出发研究新闻编辑如何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新闻和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