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鑫  张婧 《新闻传播》2009,(8):130-130
文化研究学者戴维·莫利(David Morley)是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贯穿莫利整个传媒学术研究的主线是电视受众研究。他从对BBC《全国新闻》观众研究开始,以不同学科理论为支撑,逐渐把电视受众研究.的视野向全球空间延伸,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的公共与私人、全球与本土、以及国族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电视剧是我国电视剧的组成部分,但其产量和质量在电视剧市场使其不足以形成竞争优势,原因在于其生产机制和受众消费机制互不匹配。2015年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其在符号生产和受众认同一致的完成度为少数民族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具体表现在:通过语言符号中细节的生产,实现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归属感;非语言符号不再流于表层叙事,除了满足受众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空间想象,还在深层意义进行挖掘,完成民族认同;通过话语符号的植入和主流表述完成了国家认同,为应对受众认同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梁恒贵 《新闻窗》2010,(3):58-59
以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为标志的媒体革命时代,使现代传媒无论是在媒介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内容还是在受众地位、受众文化、受众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传媒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传媒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指明,传媒通过影响受众的态度进而塑造了国家认同。态度包括认知、行为和感觉三个要素,分别对应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在认知层面,传媒参与自我图式的形成;在行为层面,传媒制造从众;在感觉层面,传媒利用画面强化感性思维。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支持这一论断的成立。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促成了信息社会、传媒社会的到来,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框架重心日益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或知识性空间转移。在信息化趋势下,对信息产品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信息消费便应运而生。大众传媒受众作为信息空间比较突出的消费者,研究其需求特征,实有必要。一、为什么称受众为信息消费者首先,受众接收、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其实质即为信息消费过程。信息消费是人们选择、享用传媒产品和传媒服务,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日常活动的总称。①它强调了受众的主体选择性和目的性。在对大…  相似文献   

6.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媒介传播行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调试>课题调查数据为依据,从不同经济带的角度入手分别从受众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对广告的信任程度、广告的影响力、对广告民族文化的认同等四个方面来对新疆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不同经济带下的广告受众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得出新疆广告业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和发展空间,并根据不同经济带下广告受众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斌 《声屏世界》2014,(12):15-18
<正>特色文化的创新开发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拓展生态建设空间的重要内容。传媒作为新技术、新思维、新发明的载体,能拓展特色文化的生长空间,适应更广泛层次的受众的需要,让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落到实处。利用传媒推动特色文化创新开发,能助推中国化进程。利用传媒开展特色文化创新开发的当代实践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拓展生态建设空间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9.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看作私人话语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扩张的典型现象,在其方兴未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本从参与节目的当事人、受众和传媒三个不同视角来分析这类现象背后的负面影响,指出传媒的私人话语应适当回归私人领域,维持公共话语在传媒的重要地位,使传媒主要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倡导理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消费文化代表了一种全球化的新趋势,消费文化在我国的文化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可以说,在消费、传媒、文化融为一体的今天,传媒文化引导着社会时尚创造了更多的意义空间.人们遨游在广播电视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不再满足于消费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向符号和意义的消费,通过消费达到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目前我国传媒主要是以集团化的形式而存在,一般每一个传媒都隶属于一个大型的传媒集团,而通常一个传媒集团又会包含不同种类(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层次的传媒。因此,笔者认为,传媒受众资源的配置,也必须和整个媒介集团结合起来。同一集团下的不同传媒要尽量避免受众市场的重复,媒介集团应该利用的不同的传媒开拓不同的受众市场.以最大限度地拥有受众资源。  相似文献   

12.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夏颖  王津 《视听》2024,(2):100-103
为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类综艺节目多采用丰富的表演形式进行文化展演。在文化展演前,社会权利与行动者共同推动表演的生成,背景表象和前景脚本二者的融合设计为达成文化认同提供了桥梁。在文化展演中,舞台布景、多元技术的空间融合使受众与我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时空对话,多元的叙事视角打破了受众与表演之间的区隔,使受众和文化实现了融合。文化类综艺节目正是在各要素的成功融合下,为受众呈现出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  相似文献   

14.
一受众对传媒的注意力可分为短期偶然注意力与长期注意力。本文所指的注意力属于长期注意力,即指受众对于特定媒体的价值与情感认同,这种情感的忠诚度主要是由于特定媒体的传播内容对于其目标受众的价值亲和力所造成的。要增强受众对某一媒体的情感忠诚度,主要是强化受众对特定媒体的价值探索经纬认同,而这一认同的强化过程,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明确传播对象(受众定位),即明确自己的受众是谁;二是明确传播内容(功能定位),即你向受众提供的是什么;三是明确你的优势(优势定位),即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体的主观愿望在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传媒市场的发展,受众对于新闻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从前格式化、八股化的新闻模式。多媒体信息时代的新闻受众有多元化的需求,而媒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就必须转变新闻制作观念,打破固有的新闻模式。新闻故事化的趋势在中国的传媒市场应运而生。用故事化的手法讲述新闻,能够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贴近性,唤起公众的情感认同,从而确保自己的受众群体。故事化的手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撰写、制作新闻的新的思路和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新闻叙事模式。然而过犹不及,对于故事化的过度追求反而会有损于新闻的质量与媒体的公信力。故事化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冲击、使新闻流于浅薄化的隐患和对新闻其他功能发挥的影响,都成为当下传媒人值得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媒消费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传媒消费主义文化过度偏向于娱乐化、商业化,其价值导向的错位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受众的媒介消费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传媒应在经济利益和公共价值方面保持合理的平衡,充分发挥其社会守望和环境监测作用,使媒介文化朝着到健康、文明、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引言关于传媒市场,传统上的认知主要是指媒介产品买卖的地方。诸如,“传媒市场是由传媒构成的,用于传媒产品销售的空间”;“所谓传媒市场,实际上是传媒、传媒的受众和传媒的  相似文献   

18.
童菲 《新闻采编》2002,(4):46-47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者受传者。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根据传播学家克劳斯的观点,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如在我国的电视覆盖区  相似文献   

19.
李宇 《传媒》2008,(4):59-60
对于海外华语媒体来说。需要面对的一个不小的挑战就是受众的多元化,例如新西兰的华人来自于我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营华语媒体成为很多业界人士思考的一个问题。新西兰中华电视网是新西兰最大的华语传媒。于2000年6月正式开播,其理念是为新西兰的亚洲移民提供高质量的电视娱乐节目、文化节目,并经由自行制作的新闻与论坛性节目。  相似文献   

20.
此文论述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中国大陆英文媒介的现实功能和潜在功能 ,旨在反映英文传媒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英文传媒的诉求目标是海外受众和国内精通英文的知识阶层。与中文传媒相比 ,因其诉求对象的不同而被赋予编辑上的灵活性和一定的专业自主权。从而为其功能的发挥拓展了更为宽松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