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2.
“九义”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部分内容。一、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从一、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认识的飞跃,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等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联系实际。用实际物体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通过实物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把牙膏盒、药盒沿棱剪开再展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所编题目均联系实际。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3.
一、说教材1 教材地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内容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此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 ,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空间计算的开始 ,它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为今后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 :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  相似文献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但如何正确、灵活地解决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本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此选择了这一内容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记忆1.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或直观图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2.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记住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记住其计算方法。4.记住体积和容积的意义。5.能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6.记住常用的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和有关的进率。(二)理解1.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懂得正方体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小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重要基础。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小节教材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教学因素:基础知识方面,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空间观念方面,建立长(正)方体的表象;逻辑思维方面,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建立“观念”与认识“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教材分析:"体积与容积"一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1.
<正>课前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课标要求是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此外,量感和推理意识的培养也是本单元教学需要重点落实的目标。1.教材分析。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人教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编排了三个部分,分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关系、表面积、体积(容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是把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放在同一单元内,而北师大版教材把体积和容积单独编入另一个单元。且在研究载体、编排顺序、问题呈现、学习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认识体积含义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感受什么是“空间”,这比体积本身更难理解;二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和质量对体积含义认识的干扰。有近20%的学生明确表示“体积就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同时,有34.1%的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体积就大”。由此不难发现表面积和质量是干扰学生建立体积概念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学中不能回避,需层层剥茧。  相似文献   

13.
<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五年级上册系统研究了五种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学习的立体图形,是系统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它在本单元知识中处于统领地位。教材编写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教材第10页的上半页,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些长方体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回忆生  相似文献   

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设计□锦州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陈文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立体形体的开始,更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一册第84—85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  相似文献   

15.
写在前面《长方体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三个主题教材,本节课基于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第一学段)的特点,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由前测结果得到,《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把握度量本质,认识度量价值,从而发展度量意识。为此,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体积单位(小正方体)度量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沟通体积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得到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还要引导学生比较长度、面积、体积的度量及计算(间接度量),建立小学数学图形度量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第八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体积(容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公制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换算,学会土石方计算方法。学习本节内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重要,掌握其特征,理解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比较容易。这是学习体积单位间进率  相似文献   

1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会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物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建立了长度、面积的概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学生要能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是在实际应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有很多的错误,那这种错误的形成与对策就是我们要关注和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明确本课教学要来“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本课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单位间的换算,这些都为新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清晰有序有层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组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教材首先从具体的事物中揭示了容积的概念,介绍容积的计算方法,突出了容积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接着教学容积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