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增琪先生在一篇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说到,沈先生教小说创作,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许多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汪先生说他听明白了,他认为先生的意思是:“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人物通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往往反映出采访者在采访中处于主动位置,而被采访对象处于被动位置。如何使人物通讯改变履历加事迹的平面式报道手法,从而使通讯人物有血有肉较为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在采访中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3.
历史不忍细读,人物传播亦是如此。当人类站立起来,人物传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但困囿于人类自身认知和立场的原因,人物传播一直很难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传播谁?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人类世界发展到如今,我们应该反思了。  相似文献   

4.
5.
6.
历史不忍细读,人物传播亦是如此。当人类站立起来,人物传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但困圊于人类自身认知和立场的原因,人物传播一直很难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传播谁?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人类世界发展到如今,我们应该反思了。  相似文献   

7.
写人物通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想写好却不容易。笔认为在采写过程中,“第三”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这里的“第三”是指熟悉主人公的其他人。在人物通讯写作时,要注重以他们的语言和视角来介绍和评价主人公。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第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9.
新华日报改版,我奉调从工商处到二版编辑室工作。那是1989年初。到编辑室头一件事就是清理存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人物通讯就有数十篇、近百万字。这些人物通讯,绝大多数2000字左右,有新闻性,但往往被冗长的叙述、过多的描写所淹没。如果“排排坐,吃果果”,一天用一篇,需两三个月才能登完,岂不新闻变旧闻,“鲜鱼”变“死鱼”了吗? 怎么办?我思索了一两个星期。后来想起了《人民日报》的“凡人新事”。它一人一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很受欢迎,以至后来应读者要求,汇集成册,出书发行。我又想起前几年工商处开辟“四化闯将录”专栏的经验:新闻要写  相似文献   

10.
五月中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汉口滨江公园摄下了一组镜头: 公园的一角。一座中国式的凉亭。它东临滔滔长江,西傍巍巍江堤; 天色微明。凉亭旁的空地上,一个两鬓苍苍,精神矍铄的老叟正在高声朗读英语,同时做着形象化的动作。他的四周站着五、六十个身倚自行车、手持课本的人……  相似文献   

11.
<正>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第一"人物,他们是怎样成为第一个志愿兵、第一个入朝的中国军人、指挥打胜第一仗的师长等等,值得我们一探究竟。今天进行抗美援朝人物"第一"考,就是以此来纪念那些为了保家卫国付出热血和生命的人们。第一个志愿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复人物的概念引入纪录片中以其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演员和人物关系的分析探讨纪录片人物的丰富内涵,并通过纪录片人物多种内涵的研究揭示纪录片的真实所在以及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等纪录片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有位同志,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出色,除此以外,还自觉地去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人民的社会性工作。比如:他见到了欺行霸市的“马蜂窝”,就协助市场管理人员去捅,并帮助将“害群之马”扭送到公安部门;他见到在市场上有“耍秤杆儿”.销货者,就将此人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20多年,采访活动中我经常需要与各种人物对话。与他们对话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稿子的成败,而对话的机会又往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稍纵即逝。因此,把握住机会,提高对话的“效益”便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赛事中心”到“人物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磊 《新闻前哨》2011,(3):53-54
人,永远都是新闻的主角。但从一般意义上看,体育新闻报道与社会新闻报道最大的区别就是,体育赛事往往占据了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核心地位。不过,从本届亚运会报道中可以看到,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对新闻人物的特写,以及在特写中所勾勒和传递的人性美,成为赛事本身以外最闪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中,“人物新闻”和“新闻人物”的报道日渐增多,呈现出勃勃生机,受到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欢迎。这种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日益引起新闻界同行和广大通讯员的重视。然而,不少人至今对于“人物新闻”和“新闻人物”的区别还缺乏了解,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的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关注经济报道,采写经济报道,始终要看到"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要看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影响。原因很简单,经济报道中有"人",有人物,就有故事,经济报道才能更鲜活,更具个性张力,更有感染力。抓住人物,阅读才能享受"故事"经济报道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单一,采写者容易一脚踩进数据里拔不出来,变成就经济而经济或一堆数据。写的人"痛苦",看的人眼花、乏味。经济活动离不开人,只有抓住了人,抓住了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家县市区域报,东阳日报曾经推出不少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报道都有个特点:由上级部门指令推出。尽管这些人物不乏崇高的品格,也确实有宣传的价值,但有的人物事迹远离多数受众的生活与工作,对受众而言是"事不关己","强行植入"。近两年,我们通过改版而更新典型报道理念,于一年中推出了包青春、孙炎明、林南珍三位典型人物,重新夺回了人物报道的"高地"。  相似文献   

20.
在2008年“五一”前后的日子里,工人日报加大了对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报道力度。有的是中宣部等领导机构指定的报道重点,有的则是工人日报的“自选动作”。值得一提的是,工人日报的人物报道,不仅在版面上得到重视,并且在稿件质量上也不断提高,出现了“时代风采”、“劳动者之歌”、“劳模写真”、“走在路上”等有特色的人物专栏,并已经出现了一批对人物报道有兴趣、有水准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