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随着大学生个体生活环境、身心特点的变化,对待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需求以及体育运动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与开发.从学习型社会视角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及理念提出了具有开拓性与前瞻性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认识"体育生活化"要素、内涵、价值之间的关联性,才能真正意义的加快建构、融入、践行"体育生活化"步伐,才能深刻理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的深刻内涵与社会价值.以体育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为视角,对体育融入生活中的要素进行梳理,认为这是属于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体育生活化"转型的理论支撑点主要包括社会、体育、生活、健康、行为等要素,分析体育生活化的概念、体育生活化的价值,提出体育生活化的路径、体育生活化的措施保障,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科学》2017,(3):101-107
大学体育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存在许多问题,本研究根据哈贝马斯确定一个社会系统陷入危机的三个表现,认为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发生了质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功能失效、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大学体育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要求大学体育以"大学生"为本,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它以体育与大学生生活的融合性、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时常性为基本特征。因此,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能够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促进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确立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引领大学体育走出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丰斌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2):245-246,F0003
体育回归生活,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学校体育生活化进程理应加快.文章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出发,紧扣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结合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来阐述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指出实现学校体育生活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学习型社会,满足21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符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特点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就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对普通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构成的要素和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育生活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概念极其涵义,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与逻辑分析法等,以湖北科技学院的学生为例,对体育生活化背景下大学生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大学生由于健身意识淡薄,体育能力较差,学习压力过大等等原因,促使他们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应对学习考试和网络游戏,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很少.文章试图通过这些调查与分析找出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价值观已从"两点论"发展到更科学的"三点论",为重新审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进程仍受"两点论"——社会本位和学术本位的价值制约,忽视了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其社会发展价值凸现,即:大学体育重"竞技化"、唯"形式化"、偏"商业化";其学科发展价值占主导,即:大学体育学科知识化、评价数字化、技能机械化;其个体人本价值被忽视,即:大学体育被大学生学习目标、娱乐目标、就业目标、交往目标边缘化。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均衡发展,应当在"三点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主体、以社会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大学体育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课程体系结构要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课程学理论对体育课程体系结构要素作分析探讨,认为体育课程体系应包含思维体系、课程建设理论、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形式、课程评价理论等结构要素,并对结构要素分别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高低是其能否有效融入社会的重要指标.现代冰雪体育教育具有适应性、锻炼性、娱乐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起到了改善人际关系、加强沟通交流、协调认知过程等积极的作用,但冬季体育教学中冰雪体育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推进冰雪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有效利用冰雪体育课堂教学、营造特色冰雪体育文化氛围、创新理念与冰雪体育教学相融合,多措并举,深入探讨和发掘冰雪体育教育的人文元素和教育价值,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助推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社会背景下,在大课程观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已逐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等融为有机一体。这种既有动态开放性、选择自主性,又有发展协调性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论从优化课程要素,提高教学效率,还是实现体育多元教学功能上,不论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还是体育兴趣培养上,都具有积极而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谢佩娜 《体育学刊》2006,13(3):74-77
对中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美国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锻炼活动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国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课程比较注重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国课程重统一而轻多样,重实践轻理论,且结合不够紧密。美国课程在结构按健身的功能排列;我国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来排列。美国课程以成人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点;我国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没有主观色彩,割裂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乐  熊明亮 《体育学刊》2020,(1):104-110
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经验活动论,对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与应用路径进行探析。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强调摒弃单个知识技能教学,倡导以两个或以上的内容或手段组合学练方式设计层次感和关联性突出的体育教学课堂,用体育活动展示和比赛形式呈现。提出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应用路径:(1)课程目标贯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诉求;(2)课程内容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活动和比赛中学以致用;(3)课程实施创设复杂运动情境,鼓励发现和探究学习;(4)课程评价指向运动技能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胜光 《体育学刊》2007,14(2):92-94
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分析体育新课程中运动技能内容的多样性、健康性、差异性,以及运动技能学习的整体价值,提出了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是:重新认识运动技能包含的内容,开发与利用好运动技能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民主化教学,做好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入手,结合实际,剖析现阶段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找出其存在问题及根源,阐述了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其改革的对策及建议。研究认为,运动训练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做到围绕学生发展、社会需求、课程目标、实际情况和授课效率等5个方面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妥善、有效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学校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发现学校课程中,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思想在"产生背景、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方面存在分歧。深入分析体育课程的功能属性,发现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文化功能层面上的缺失。通过对体育课程的重新考察,得出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属性是"运动技战术学习";以此为依据,得出学校终身体育思想应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与评价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苏南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组织实施的认识与评价,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锻炼的动机和需要越来越理性化,越来越重视对自我身体的保健和锻炼方法的运用;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作用、意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课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学习锻炼的需要;“三自主”课程模式符合大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心理需要,高校应加强组织实施的研究和落实。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当今我国体育信息环境下的体育专业课程学习现状的分析,本文重点介绍了一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基于资源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生存要素:对教师及其所依赖的学习环境进行了构建研究,以期为体育专业课程学习的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开设课程的分类、比重、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与国外体育硕士生课程及国内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特点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于向 《精武》2012,(24):3-5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对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淡化竞技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终身体育健身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相似文献   

20.
体育隐蔽课程是在人文主义立场的课程改革中突显出来的一种新的体育课程形式,作为体育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目前,我国关于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