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在华日本人部分有识之士发起、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积极支持,在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先后成立了"觉醒联盟"、"反战同盟"、"解放联盟"等日人反战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反映了在华日人反战运动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出中日两国人民在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基础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1942年,美国政府战争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军颁发了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  相似文献   

3.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4.
201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在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抬头的今天,从文学的角度反思战争,思考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每次翻阅史书,我都不由想起游就馆",须不知受到中、韩等世界各国批评的日本军国主义机器之靖国神社,芥川龙之介在90多年前就进行过批判。作为反战斗士的芥川在其文学中还表现了怎样的反战思想,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科书中如何认识和描写“南京大屠杀” ,关系到如何认识历史 ,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大问题。中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教育 ,各家教科书对这一事件都有详细描述 ,都配有插图 ,都设计了针对这一问题的习题 ,由此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日本历史教科书把重点放在这一事件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上 ,描写这一事件的分量也很少 ,同时还存在着史实错误。我们希望日本能正确对待历史 ,教育好下一代 ,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相似文献   

6.
王淼 《历史教学问题》2015,(2):83-87,131
卢沟桥事变后,中外基督教会对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中国教会在战争初期呼吁国际干预,阻止日本侵华;并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拥护政府抗战。日本教会则拥护日本军国主义,参加对华侵略战争,极少部分日本基督徒表达了不同意见。英美等国教会从绝对和平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普遍意义上的战争和暴力活动,但是很少谴责日本侵华。在华西方传教士则对中国报以同情的理解,并积极进行和平反战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外基督教会的反应呈现出一幅纷乱多岐而又趋向盼望和平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抗战大后方在华日人反战运动述论李孟卿,王泽宗,晁跟芳五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在这场伟大的反法酉斯战争中,无数国际友人(包括一些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曾和我们并肩战斗。他们的斗争是对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惨无人道,灭绝人性,暴行滔滔,罄竹难书。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誓不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不仅演绎了一幕幕威武不屈、惊天动地、热血忠魂的悲壮活剧,而且高奏了一曲曲弘扬人类仁慈之心的人道之歌!本栏目特辑了有关八路军救护日本遗孤美穗子的一组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宽容大度的胸怀和以德报怨的善良品性,闪烁着超越国界的伟大纯洁的爱,读之令人感动、赞叹。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是万恶之源,中日两国人民决非天生的仇敌。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空前浩劫,也使日本百姓深受其害,不少家庭妻离子散,众多青年充当炮灰,葬身异乡。残酷的现实使人从梦中惊醒,甚至有些曾在中国施暴的日本士兵,也翻然悔悟,掉转枪口,成了抗日的“日本八路”。下面发表的“‘日本八路’忆抗日”一文介绍前田光繁的转变就是一例,读来逼人深思。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读了上述往事,心灵定会受到极大的震憾。历史不能忘记,悲剧不能重演。回顾历史,不是为了记仇,更不是为了煽动狭隘民族主义,鼓吹复仇情绪,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愿中日两国人民从血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坚持世代友好、合作互利、共同繁荣,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惨无人道,灭绝人性,暴行滔滔,罄竹难书。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誓不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不仅演绎了一幕幕威武不屈、惊天动地、热血忠魂的悲壮活剧,而且高奏了一曲曲弘扬人类仁慈之心的人道之歌!本栏目特辑了有关八路军救护日本遗孤美穗子的一组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宽容大度的胸怀和以德报怨的善良品性,闪烁着超越国界的伟大纯洁的爱,读之令人感动、赞叹。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是万恶之源,中日两国人民决非天生的仇敌。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空前浩劫,也使日本百姓深受其害,不少家庭妻离子散,众多青年充当炮灰,葬身异乡。残酷的现实使人从梦中惊醒,甚至有些曾在中国施暴的日本士兵,也翻然悔悟,掉转枪口,成了抗日的“日本八路”。下面发表的“‘日本八路’忆抗日”一文介绍前田光繁的转变就是一例,读来逼人深思。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读了上述往事,心灵定会受到极大的震憾。历史不能忘记,悲剧不能重演。回顾历史,不是为了记仇,更不是为了煽动狭隘民族主义,鼓吹复仇情绪,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愿中日两国人民从血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坚持世代友好、合作互利、共同繁荣,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惨无人道,灭绝人性,暴行滔滔,罄竹难书。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誓不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不仅演绎了一幕幕威武不屈、惊天动地、热血忠魂的悲壮活剧,而且高奏了一曲曲弘扬人类仁慈之心的人道之歌!本栏目特辑了有关八路军救护日本遗孤美穗子的一组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宽容大度的胸怀和以德报怨的善良品性,闪烁着超越国界的伟大纯洁的爱,读之令人感动、赞叹。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是万恶之源,中日两国人民决非天生的仇敌。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空前浩劫,也使日本百姓深受其害,不少家庭妻离子散,众多青年充当炮灰,葬身异乡。残酷的现实使人从梦中惊醒,甚至有些曾在中国施暴的日本士兵,也翻然悔悟,掉转枪口,成了抗日的“日本八路”。下面发表的“‘日本八路’忆抗日”一文介绍前田光繁的转变就是一例,读来逼人深思。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读了上述往事,心灵定会受到极大的震憾。历史不能忘记,悲剧不能重演。回顾历史,不是为了记仇,更不是为了煽动狭隘民族主义,鼓吹复仇情绪,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愿中日两国人民从血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坚持世代友好、合作互利、共同繁荣,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进”和“南进”是日本图谋称霸全世界计划的两个方面,是二战期间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国策。无论是日本的北进,还是南进,都必须先占领中国。中国战场对日本的北进、南进政策的制订、实施和失败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打乱了日本战略部署,挫败日本既定的“北进”、“南进”侵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上海的民众立即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潮。在国民政府顽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时,上海成立各种抗日救国组织,成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从工人、帮会到童子军,各界民众广泛地参加了抗日活动,上海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国共两党走向第二次合作的里程碑式的地点,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得以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上海人民与犹太难民、朝鲜的反日志士以及其它一些热爱和平的国外人士一道,生活在同一上海屋檐下,始终斗志昂扬,投身于共同的反法西斯大业中去。上海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100多年来抵抗外来侵略中获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张士伟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91-92,102
《圣教杂志》是近代中国天主教的喉舌,也是国内外的天主教人士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直接影响了中国天主教的发展。《圣教杂志》虽是天主教会的机关报,但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问题却是贯穿该刊始终的主线。尤其在抗战时期,《圣教杂志》以笔为剑,驳斥日本侵华谬论,揭露其野心和伎俩,痛斥日军暴行,提出爱国的教理依据,号召教民英勇抗日,宣传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败,引导国内外天主教教友为抗战救国服务,充分发挥了舆论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战争过去6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在东亚,互不信任的局面正在再度形成。2004年以来,中日之间不和谐的阴影正在扩散。历史问题方面,日本政要接连参拜靖国神社,通过右翼历史教科书,驳回战争受害者要求谢罪和赔偿的请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日益强硬,东海油气田成为中日之间新的争议点。日本甚至公开宣布以中国为假想敌。总之,展望中日关系前景,无法乐观;处理不好,“政冷经热”会逐渐走向“政冷经冷”,甚至走向局部冷战。  相似文献   

17.
陈建  王卓 《教学与研究》2005,9(9):56-6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已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加强中日经济合作对于确保和延长我国战略机遇期、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加强对日经济合作,通过互补、互促、合作、共赢,来促进政治、外交以及国民感情等方面矛盾的缓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关条约》曾规定朝鲜为“自主之国”,但战后十四年,日本就吞并了朝鲜。条约规定日本勒索中国银2亿库平两,日本则通过所谓库平需实足色、银镑兑换比价、驻军等手法,又多向中国勒索8350万两(含“赎辽费”在内)。日本强占台湾五十年,给台湾带来的不是“东洋文化”,而是暴虐统治和疯狂屠杀,日本殖民侵略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前,在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中,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起了重要的作用。谋求中日邦交正常化是田中首相审时度势,在日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下,所做出的正确决策。为加速推进和完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维持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田中首相做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